走進義烏文交會:創新增添非遺文化魅力,變遺產為財富
2023-03-16 來源: 中國(義烏)文交會
第10屆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會以文化產品交易為核心,致力于提高展會檔次,優化參展結構,增強展會經貿性、實效性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促進文化產品結構調整和創新,樹立中國文化產業國際貿易的“風向標”。
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產品,創造文化價值和社會財富,也是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會開設“生產性保護類非遺產品”展區的初衷和努力方向走進義烏文交會:創新增添非遺文化魅力,變遺產為財富,讓傳統工藝、雕刻刺繡、文房四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深閨”,融入當代生活。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志、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多個類別,涵蓋數千項非遺項目。2003年浙江省被文化部列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綜合試點省,非遺的保護工作正式拉開序幕。十年來,浙江在非遺的保護工作中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勇于進取,成為全國有目共睹的非遺保護大省。
李克強總理曾在去年11月份考察浙江。在京杭大運河杭州拱宸橋段考察時,李克強強調,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要始終堅持保護、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讓悠久文明的精髓融入現代生活”。
浙江是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的活動。境內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綿遠流長的歷史,給浙江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
身處文化福地,義烏文交會特設“生產性保護類非遺產品”展區,立志將傳統文化通過創意設計、衍生品流通、科技創新等方式,更好的傳承、發展下去,讓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當代人共享的文化財富。
近日,在天津舉行的非遺市集上,葉雕技藝非遺傳承人劉學會以時尚創意葉雕作品成功地吸引了大批粉絲。甚至這些年,他還不斷嘗試,將自己對天津的情懷融入葉雕。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