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高全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廣大市民文化底蘊,堅定文化自信,豐富文化生活,11月11日,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西安市群眾藝術館、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共同承辦的“2023年西安市非遺保護傳承人志愿者小分隊社區行——走進灞橋站”活動在灞橋區華陽城廣場舉行。
此次活動,承辦方攜手灞橋區文化館共同邀請的非遺項目包括:秦腔板胡制作技藝、蓮湖面塑技藝、結繩技藝、關中禮饃制作技藝、西安剪紙、秦腔臉譜制作技藝、棉絮畫、紅拳、白猿通背拳、古琴、太極、面塑(鄭氏)、狄寨剪紙技藝、竹篾子燈籠編織技藝、風箱制作、植物染、社火臉譜、白鹿原打鐵技藝、狄寨徐文岳泥叫叫制作技藝、王氏面藥炮制技藝、袖珍面花等共計21個。
64歲的鄭祥善是面塑(鄭氏)非遺傳承人,他介紹,面塑又叫捏面人,是起源于民間的傳統制作工藝,原以調成彩色的面粉為主料,捏造成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面人顏色豐富,體積小巧,便于攜帶和觀賞。“我學捏面人手藝已經有36年了,造型從《水滸傳》的108將到四大名著各個典型人物包括現代的動畫人物,幾分鐘就可以捏好一個。” 鄭祥善說,這項手藝學一個月左右就能上手,他還沒有收徒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傳統手藝,傳承非遺文化。
活動現場,傳承人們展示展演了各類非遺項目,群眾們觀賞著一招一式、一揉一捏、一裁一剪的非遺項目,零距離感受著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進社區活動的開展,為廣大市民帶來了一場家門口的文化盛宴,讓非遺文化真正走進廣大市民群眾中,為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陜西西安:非遺文化進社區弘揚傳統文化,吸引更多人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倡導者、傳播者和弘揚者,讓非遺傳承發展更為廣闊。(劉彬)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