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揚
非遺技藝從過去的搶救性保護、展覽式傳播,逐步回歸生產實踐和生活體驗,從博物館走入百姓日常。非遺資源有機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產業發展之中,展現出日新月異的時代氣息和創新活力。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雙11”“618”購物節,非遺工藝品網絡銷量激增,德化瓷器、宜興紫砂、曲陽石雕、東陽木雕、南平建盞、揚州民樂、宣城文房四寶……消費者競相購買相關產品,生動體現了非遺技藝的當代活力——“老字號”正成為年輕人喜愛的“新網紅”。
非遺技藝能夠掀起熱潮,既是非遺傳承發展的成果體現,也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面向未來,如何讓非遺技藝更加適應現代環境,更加有機融入現代生活,讓非遺價值得到更多元的實現?近年來,在有關部門推動下,非遺技藝調查記錄體系、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和理論研究體系等日漸完善,更為健全的保護傳承生態正在逐步建立起來。
科技賦能是非遺傳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給現代非遺技藝帶來更多可能。一方面,新媒體平臺能夠聚合非遺項目、非遺產品、非遺傳承人、非遺消費者,進一步拓寬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和消費的空間。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開設了網上店鋪,線上成為銷售主要渠道;抖音平臺的非遺主題視頻數量過億,覆蓋了97.94%的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其發起的“非遺合伙人”“看見手藝”“非遺市集”等活動,讓非遺技藝被更多人關注,促進了非遺市場的開發和相關消費的增長。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帶來非遺技藝的全新“玩法”。三維建模、5G直播、AI(人工智能)合成、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充分挖掘非遺數字化潛力,為網絡用戶帶來沉浸式、交互式的非遺體驗。
如今,“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已成為非遺傳承發展的共識。實踐表明,非遺不應只是靜態的文化符號,更應是活態的文化“有機質”。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非遺技藝“潮”起來,堅持活態傳承,非遺將在現實生活中結出累累碩果。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