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晚八點,西安外事學院2006級市場營銷專業校友趙琳靜亮相中央電視臺一套《2023中國詩詞大會》欄目,作為細金工藝非遺傳承人,向觀眾們展示了非遺技藝的文化之美。
節目中,趙琳靜通過講述花絲鑲嵌和脫胎琺瑯等細金工藝手法,展現了“鳳求凰”對扇的制作過程,作品設計完美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鳳凰與梧桐的元素,呈現出了杜甫《秋興八首》中“香稻啄馀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的詩詞意境。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趙琳靜作為“民間出題人”參與節目錄制,是節目組邀請的全國各地非遺傳承人之一,她用與作品相結合的詩詞意境為選手出題,為觀眾呈現非遺技藝與中華經典詩詞碰撞的火花。
趙琳靜,西安外事學院2006級市場營銷專業校友。2013年,成立自己的珠寶工作室。2016年,將珠寶工作室轉型為琳瑯志傳統工藝研習工作室。期間,她通過考據文獻、查閱考古報告、觀察博物館文物等方式復刻文物,不斷提升自己的細金工藝技藝。2022年8月,正式成為細金非遺技藝傳承人。
“精美的細金工藝制作難度大,有花絲鑲嵌、鏨刻、空窗琺瑯、金粟焊綴等多種工藝,燒制時也極易造成開裂,導致前功盡棄。但細金工藝不僅是展示技藝的藝術,更蘊含文化元素。”趙琳靜說。
古詩詞給她的創作帶來了靈感,她希望通過細金工藝,將詩詞以更具體的形式展現給觀者。目前,她將查慎行的“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變成了一對鎏金蝴蝶蔓草釵;將李白的“青鸞不獨去,更有攜手人”制作成了空窗琺瑯鳳求凰嵌寶扇;將白居易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化作了銀鍍金琵琶。
“藝術是一輩子的事。”趙琳靜表示后續她想依據詩詞制作更多細金工藝品,同時探索更豐富的工藝表達方式來表達漢唐文化,“愿自己可以永遠為熱愛全身心投入,創作能展現詩詞意境的作品,讓大家更直觀的體會到漢唐文化之美。”
供稿單位:西安外事學院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