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雕產生于商周,是以銅料為胚,運用雕刻、鑄塑等手法制作的一種雕塑。銅雕藝術主要表現了造型、質感、紋飾的美。銅雕的制作一般都要經過金屬冶煉、鍛造、雕刻、鍍金、磨光、上紅等幾個重要的工序。工序比較復雜,工藝也十分考究。其造型多成威嚴粗獷、端莊沉穩之態,表現出堅實渾厚、富麗輝煌的質感。銅雕的紋飾主要為饕餮紋,或以動物頭部造型,再以鳥、獸、蟲、魚部分形體組成抽象的圖案來襯托銅雕造型。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銅雕藝術品代表有西周的“伯矩”鬲,晚商的“司母戊”鼎以及漢代的“馬踏飛燕”。
秋松影下
銅雕的鑄造方法有兩種,即失蠟和模具法。失蠟法:又稱熔模鑄造法,這一制作工藝在我國有悠久歷史。其做法是,先用蠟制成模型,內外用泥填充固定,使之成為整體的鑄型。再加熱將蠟融化,讓蠟模全部流失,形成空腔鑄模,封上出蠟口,澆入金屬溶液,冷卻后,打掉填充的泥,就能得到與蠟膜相同的成型鑄件。相比較,模具法運用得較為廣泛。
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朱炳仁制作銅雕作品
浙江杭州銅雕技藝,產生于清朝同治年間,以朱府銅藝為代表的傳統手工藝,憑借其傳統獨特技藝得以迅速發展,揚名天下,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的一枝奇葩,在世界藝術史、美術史、冶金史、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有鍛銅、鑄銅、刻銅、熔銅四種。以黃銅、紫銅為主要材料,經過精心設計、鍛打、切割、疊鑲、拋光、蝕刻、清洗、著色、阻燃、焊接而成型。經百年的實踐和積累,創造出鏤空、點刻、烘煉、疊鑲、三色、制綠、熔模、熔銅等八大銅雕技藝,十四項高新技術和二十四道銅雕工序。
銅雕技藝,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片來自于杭州市文化館/杭州市非遺保護中心)
責編:吳敏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