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廣東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在廣州正式啟動,“粵傳粵精彩——廣東非遺展演展播系列活動”隨之拉開帷幕,一場充滿嶺南韻味的非遺晚會帶來濃濃新年氣息。
啟動儀式
根據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在春節、元宵節期間組織開展“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活動的工作部署,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了“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廣東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通過短視頻、網絡直播的形式記錄和展示廣東各地舉行的年俗非遺項目,豐富人民群眾節日文化生活,營造歡樂祥和的節慶氛圍,滿足人民群眾“網絡過大年”的需求,向社會呈現獨具特色的“年文化大餐”。
多平臺網絡直播
年關近,年味濃。“粵傳粵精彩”系列活動作為“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廣東活動的重頭戲,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從廣東各地級以上市遴選出15個觀眾喜愛度高且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晚會形式進行匯演,將年味與粵味集于一體,在舞臺上徐徐鋪開南粵各地過大年的畫卷,給線上觀眾呈現了一場粵風粵韻文化味十足的嶺南非遺盛會。
“粵傳粵精彩”非遺晚會分為《色彩》《神韻》《傳承》三個篇章,集合廣東傳統舞蹈、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武術、傳統曲藝等演出形式,匯聚南粵大地“廣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和少數民族獨具特色的代表性非遺項目。
晚會在舞蹈《尋》中拉開序幕,由兩位主持人用粵語和國語交替主持,《醒獅》《佛山剪紙》《端硯》《廣彩靚影》《客家山歌特出名》《粵韻飛揚》《小金口麒麟舞》《醉龍》《人偶情》《陳氏太極》《碧澗流泉》《傳承》《英歌雄風》《花好月圓》《瑤族耍歌堂》等充滿嶺南地域特點的非遺節目輪番上演,最后在歌曲《天地人心》中圓滿結束。整場晚會“歌、舞、樂、技”交相輝映、高潮迭起、亮點紛呈,演繹了嶺南人不忘初心的傳承精神和勇于創新的開拓精神,勾起人們對團圓時刻的動人記憶,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
活動圓滿結束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本次廣東非遺晚會以網絡視頻直播方式展開,通過精彩的表演、炫彩的藝術、文藝的形式,生動展示了嶺南傳統文化在薪火相傳與創新發展中的風采魅力,彰顯了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面的生動實踐和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反映了新時代人民的幸福生活。當晚直播吸引了670余萬人次在線觀看,讓廣大群眾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的特殊時期,依然可以感受到家鄉的味道,年的味道。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