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流光溢彩,國風國潮虎虎生威。2022 年虎歲春節華麗而至,又恰逢北京冬奧會盛大開幕,甘肅省非遺保護領域認真貫徹落實 2022 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局長會議精神,緊盯「文化強省怎么建、文旅產業怎么干、文旅隊伍怎么帶」三大核心任務,積極整合各類優質非遺資源,以深度融入「冬奧過大年·春綠玉門關」百日千場冬奧文化活動為工作抓手,統籌謀劃舉辦非遺展示展演線上線下活動 94 項、200 余場次。“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成為隴原春節里極耀眼的亮相、極鮮明的印記和最深長的回味。
承載美好寓意的文化鄉愁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和永遠的文化基因,深遠地影響、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內核、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春節的民俗習慣已經被國務院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為了讓隴原兒女體驗魂牽夢繞的家鄉味道,以淡淡鄉愁匯聚成優秀傳統文化的長河,在回歸精神家園中汲取力量,甘肅省文旅廳廣泛動員全省各市(州)非遺保護機構、項目保護單位、非遺傳承人,從 1 月 10 日至 2 月下旬全面參與文化和旅游部 2022 年「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武威市制作「小視頻里的故事匯、武威非遺大拜年」等系列非遺短視頻,慶陽市推出「隴東民歌唱響中國年、窗花剪出幸福年」等非遺專題,張掖市「身邊的年味」云視頻精彩亮相,定西市、隴南市、天水市依托微信公眾號展示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全省其他市(州)也同步開展充滿溫情、豐富多彩的非遺年俗直播活動。此外,省文旅廳與巨量引擎合作推送全省重點非遺年俗視頻,隴上非遺公眾號展播年俗類視頻 24 期,微游甘肅公眾號推出「云」賞民俗專欄,奔流新聞、封面新聞、天眼新聞等八家國內知名新媒體平臺聯合舉辦「2022直播非遺中國年」活動。從城市到村鎮,全省以視頻直播的方式活態呈現隴原兒女獨特的年俗禮儀、民風氣質、精神特質,表達著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對家庭幸福、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國家強盛的深深祝福。
彰顯厚重綿長的文化氣象
壬寅春節,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與肯德基品牌聯合開展「虎虎有神過大年——如意甘肅·多彩非遺」宣傳推廣活動,邀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慶陽香包繡制”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蘭芳老師,為肯德基大神卡設計定制喜迎福氣虎、四季平安虎、八方招財虎、花開富貴虎、吉祥如意虎五款布老虎卡面圖案,活動期間,全國百家肯德基店面將放「虎虎有神過大年——如意甘肅·多彩非遺」宣傳海報,并打造 18 家非遺主題店,1000 份大神卡布老虎限量禮盒通過網上同步發售,禮盒內除劉蘭芳老師設計的手工縫制布老虎外,還裝有非遺守護感謝信、《絲綢之路自駕游護照》和《如意甘肅·多彩非遺》手繪圖,顯著提升甘肅非遺可見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蘭州老街景區許下與蘭州市民的新年之約,千盞流光溢彩的花燈點亮蘭州夜空,大年除夕至正月十五開展的新春燈展、年俗演繹和新春市集,喚醒了都市人群兒時的記憶,蘭州老街也因此第十二次登錄央視,面向海內外宣傳報道璀璨燈會。日暖神州的節日,我們在傳承中升騰文化自信,凝聚奮進的力量,于辭舊迎新中寄宏愿,于熱鬧紅火中鑄根魂,在喜樂祥和的美好氛圍中,歡慶北京 2022 年冰雪奧運。
奏響凝心聚力的文化強音
同秉初心、堅守根脈、薪火相傳。春節前,甘肅省文旅廳精心編排、剪輯了2021年“如意甘肅 多彩非遺”全省非遺展演活動視頻,并制作精美U盤和新年賀信,寄給參演非遺傳承人,送上了滿滿的新春祝福。由甘肅省文旅廳傾情打造的《甘肅非遺》宣傳片于除夕日正式亮相,該片用全方位、多角度的鏡頭語言講述了甘肅非遺文脈傳承、弦歌不輟的故事,全面呈現了甘肅省非遺系統性保護工作的豐碩成果,使觀眾領略原汁原味的非遺之美,享受非遺饕餮大餐。2月2日至2月4日,蘭州市舉辦了2022年非遺廟會展演活動,鏗鏘有力的太平鼓、翻轉騰挪的舞獅、祈福平安的軍儺舞、樸實豪放的秦腔、動人的經典折子戲等年味濃厚的文化活動輪番上演,并發放了70萬元文旅消費券,以撬動蘭州冬春季文旅市場,引導蘭州消費市場做大做強。2月8日,臨夏州永靖縣一場持續一個多小時的“打鐵花”民俗表演,引來全國各地網友500余萬人次的觀看,好評如潮。正月十五以后,甘肅省文旅廳還將在蘭州老街求古書院擇期舉辦以“春日載陽 祈福納祥”主題、為期15天的甘肅省2022年非遺過大年民俗展,以發揮甘肅非遺慰藉心靈、培根鑄魂的作用,助推文旅融合發展取得佳績。春節里的甘肅非遺熠熠生輝,不僅解鎖了傳統文化魅力,也塑造了我們記憶中春節的模樣,賡續中華文脈,煥發勃勃生機,奏響凝心聚力的文化強音。
文字 | 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 祁曉亮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而今年的春節,我特意“尋找”著非遺蹤跡,與它快快地見面,看看它到底長啥樣。大年三十的春晚上,當李子柒小姐姐穿著璀璨的非遺服裝登上舞臺時,我睜大了眼睛驚嘆不已。我看到攤位旁的介紹,原來剪紙也是“非遺”的一種,它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