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歡喜喜過大年,少不了傳統文化營造的年味兒。大年初三,人們吃過了團圓飯、回了娘家,紛紛走上街頭,尋找年味。一大波的非遺體驗活動,讓市民和游客享受到了熱氣騰騰的文化大餐。
下午,老城區仁豐里熱鬧非凡。在這家昆曲非遺傳承基地,張春香老師在向市民、游客傳授技藝。
除了昆曲,仁豐里小劇場還安排了杖頭木偶表演、雕版“拓”福,以及手工編織的互動節目。
在現場,記者還遇到一群留守揚州過年的外地員工,他們在單位的組織下,也來體驗揚州的傳統文化。
邯鄲女:我是河北邯鄲的,過年沒有回去,有家的感覺,氛圍挺好的 ,有了年味。
撫順女:遼寧撫順的,氣氛很濃,我在家里也掛燈籠,就是有過年的 味道了。
在場的市民和游客都感慨,仁豐里街區雖然不大,但布置得紅紅火火,再加上特有的非遺文化,這年味,蹭的一下就上來了。
游客:一看就是張燈結彩的,有過年的味道。
市民:作為揚州人,我還學到了很多揚州的文化,我覺得挺好的。
老街巷煙火氣、文化味并存,我市的文博場館也打出了非遺文化的招牌,吸引市民和游客前來打卡。
揚州漢廣陵王墓博物館與南京市博物館聯合推出了“同生天地間--南京地區六朝時期動物題材文物展”;揚州雙博館則推出萌虎系列雕版印刷體驗。您瞧,輕輕一刷,一只可愛的小老虎就躍然紙上了。
小朋友:這個雕版很神奇,我印的時候它就到我紙上來了,這只小老虎很萌,我很喜歡。
還有傳統文化小課堂,孩子們學習、了解了揚州通草花技藝。
學生 尹智慧:我每次看古裝劇的時候,每個小女孩頭上都會帶著那些東西,今天我就懂得了它們原來是通草花制作成的,從唐代開始就有這種藝術了,我希望現在我能把通草花學會了,然后傳承下去。
據介紹,結合虎年生肖,揚州雙博館策劃了一系列非遺文化活動,有興趣的市民可以帶孩子前來體驗。
揚州博物館副館長 高榮:我們這個非遺活動是每天都有的,在后面的活動有制作有制作紙燈籠還有平安符的掛件,讓小朋友參加互動,把非遺帶回家。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