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傳統技藝登“非遺”名錄
高州薯包籺個個都下足料,誠意滿滿。 劉棟 攝
高州古粽籺,也叫“裹粽籺”,類似粽子,不同的是高州人包的裹粽籺通常是比較細長的,呈窄圓柱狀。在高州農村,嫁娶或是進宅,主人家一般會請來全村的婦女幫忙包裹粽籺,宴請客人后再分給客人帶回家。
近日,高州市七項傳統技藝類項目入選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主要包括高州裹粽籺制作技藝、高粱花生油傳統制作技藝、高州薯包籺制作技藝、大坡朗韶竹編技藝、高州深薯糕制作技藝、徑口麥芽糖傳統制作技藝和鎮江陶瓷制作技藝。
據悉,茂名市文廣旅體局積極組織各縣(市、區)文廣旅體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工作方針,細化工作措施,深入挖掘整理非遺項目的文化精髓,全面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經專家組評審和專家評審委員會審議通過,各縣(區、市)人民政府近日陸續公布最新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共54個項目,其中電白區12項、茂南區4項、高州市7項、信宜市15項,化州市16項。主要涉及民俗、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舞蹈4大類,其中以傳統技藝占比最多,共46項。
據統計,2022年茂名市新增54項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截至目前,茂名市納入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累計16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累計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累計22項;茂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累計72項。
葉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長沙瀏陽,張坊鎮上洪村道官沖非遺生態村正以豐富的體驗項目帶領游客“玩轉”非遺。這是五一期間研學館與篷蒲皮影合作推出的新體驗。據了解,道官沖目前正在建設活字印刷研學館與皮影戲館,以期為游客了解學習傳統文化、非遺生態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