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寧9月9日電 (記者 張添福)青海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9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省世界級“非遺”熱貢藝術曾“傳內不傳外、傳僧不傳俗、傳男不傳女”,如今,已從家族封閉式傳承走向開放式傳承,傳承基地增多、傳承渠道多元、傳承區域拓寬。
熱貢文化是以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河谷為核心地區,獨特且包含多種文化元素的傳統地域文化。其主要表現形態有熱貢藝術(唐卡、壁畫、堆繡、泥塑、金雕、沙盤畫等)、熱貢六月會、黃南藏戲、土族於菟,以及建筑彩繪、民間歌舞、民族服飾、宗教文化等。
資料圖:唐卡展示。張添福 攝
2008年8月,中國官方批準設立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中國第三個、藏區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黃南州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趙顯祥說,當地傳承、認定了熱貢藝術、藏戲兩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項目及土族於菟、和日石刻等330項國家、省、州、縣級“非遺”項目。
趙顯祥介紹世界級“非遺”熱貢藝術:從家族封閉式傳承走向開放,當地擁有各級代表性傳承人257名,建成71個“非遺”傳習中心、掛牌158戶“非遺”示范戶,在中國各地開設了200多家熱貢藝術窗口,形成了寺院、村落、家庭、傳習中心、協會、學校多渠道傳承“非遺”、培養“非遺”傳承人群的發展格局。
同時,當地吾屯、年都乎、加查瑪、郭麻日、尕薩日、卓隆、和日等村落,因“非遺”傳承獲益,已成為精準扶貧和文化技能增收致富的先進典型,唐卡、堆繡、泥塑、石刻產品銷售成當地民眾主要的家庭收入來源。
趙顯祥說,當地傳承更趨規范,頒布了《熱貢唐卡青海省地方標準》及《熱貢唐卡礦物顏料-綠松石》等標準,在中國率先啟動熱貢藝術品等級評價與質量檢測、熱貢唐卡質量追溯體系、唐卡二維碼身份識別信息設置等。(完)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
近年來,瞻淇魚燈非遺傳承人在保留傳統魚燈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革新,同時延伸出數款供游客賞玩的新式燈籠。隨著魚燈知名度擴大,魚燈研學游、魚燈展演等業態不斷豐富。如今,魚燈已成為瞻淇村的一張靚麗名片,這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煥發著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