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西藏日報
全區共設立非遺工坊151家
非遺煥發生機助力鄉村振興
本報拉薩1月27日訊(記者 劉芳 梁秦)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為加強非遺工坊建設,助力西藏鄉村振興,開拓文化致富新路徑,近年來,西藏堅持以非遺資源為依托,共設立非遺工坊151家,覆蓋49個縣,帶動6065人學會了技藝、實現居家就業,人均年收入達到3.1萬余元。
2018年7月,尼木縣被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扶貧辦納入的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試點縣。為找準路子,促進脫貧,自治區文化廳積極組織探索“非遺+扶貧”工作方式及扶貧策略,為尼木縣11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2020年1月,自治區文化廳還聯合相關部門,有針對性地推廣尼木經驗,以毛紡織類、木雕類、金屬鍛造技藝類、傳統美術類等項目為抓手,將生產規模較大、帶動就業能力強的工坊、合作社、企業納入非遺工坊設立范疇。
為拓寬非遺工坊銷售渠道,擴大社會影響,自治區文化廳針對非遺傳承人普遍專注技藝,忽視宣傳銷售、開拓市場的短板,借助各地傳統節慶活動搭建非遺特色產品展銷區域,提升產品市場影響力。同時,還積極探索“非遺+互聯網”銷售渠道,在嚴把質量關、注重品牌形象的基礎上,打造工坊品牌,進一步擴大西藏非遺產品影響力。
自治區文化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非遺工坊既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又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更好接續傳承。下一步,將以“科學保護、提高能力、弘揚價值、發展振興”為主要任務,不斷總結經驗、創新思路、補齊短板,推進非遺工坊在全區更廣范圍內的生動實踐,讓更多的非遺傳承人感知時代變化和人民需求的同時,使更多的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煥發生機,進一步拓寬文化致富新路徑,從而為全面助力鄉村振興提供非遺智慧,作出非遺貢獻。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