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秋偉(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2.楊麗萍(隆林各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3.廖天娥(百色市田陽區文化館)
4.柳玉雯(柳州市群眾藝術館)
5.韋德華(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第三小學)
6.韋玲玲(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7.龐曉華(金秀瑤族自治縣文化館)
8.石峰(三江侗族自治縣文化館)
9.沙湛華(平南縣文化館)
10.韋浩(南丹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
02二、2022年度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優秀通訊組織單位”名單1.隆林各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2.柳州市群眾藝術館
3.金秀瑤族自治縣文化館
4.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5.三江侗族自治縣文化館
6.百色市田陽區文化館
7.田林縣文化館(田林縣廣播電視服務中心)
8.南丹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2022年12月8日
編排:郭珊敏
校對:周世新 張秋偉
審核:許曉明 朱鳳立
聲明: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原創出品,轉載或引用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現場主辦方發布5條非遺美食線路,通過“美食+非遺+景區”立體化模式,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費新場景,邀請游客在游山西好風光的同時解鎖三晉美食密碼。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