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獅共騰舞,歡樂鬧元宵。元宵佳節期間,由河南省扶溝縣文化館牽線指導,韭園鎮李集村、南良許村、大崗村村民自發組織承辦的舞龍舞獅非遺民俗輪番上演,龍騰獅躍、鑼鼓喧天,我縣基層鄉村處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
舞龍舞獅文化歷史悠久,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在古代,龍和獅子是中國人民心目中的瑞獸。人們用舞龍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用舞獅寄托消災降福、平安祥和的美好愿望。
元宵舞龍是韭園鎮李集村延續了200年的傳統民俗,對李集村人有一種特別的寓意,它不單單只是一種民俗活動,更承載著濃濃鄉情記憶。每當舞龍隊員游龍時,大街小巷,人頭攢動,長龍隨著音樂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精彩的舞龍民俗表演,喚起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記憶,讓大家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用自己的方式迎接健康、綠色生活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當前廣大群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一番繁華景象。
李集村黨支部書記路義民告訴記者:“在這個舞龍表演,是咱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我們會把它一直傳承下去。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能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當好龍的傳人,讓非遺傳統文化繼承下去,發揚光大。”
在素有年節舞龍民俗傳統的南良許村,村民們身著節日盛裝,舞動著五彩繽紛的彩龍帶,變換著交叉畫8字、空中高拋、穿越舞龍彩帶等動作,花樣迭出,精彩奪目,為村民呈現了一場熱鬧非凡的視覺盛宴,將濃濃的新春祝福送到大家身邊,一旁的孩子們掩不住好奇,躍躍欲試;隨著舞龍表演的開始,一條金色長龍踏著鼓點在空中飛舞,龍騰躍起的舞姿,上下翻滾的龍首,左右騰挪的龍身,宛如真龍出海匯聚成一幅春節民俗文化長卷,掌聲、歡呼聲在耳邊久久回響……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其造型威武,舞步輕靈敏捷,集觀賞性、藝術性和競技性為一體,一直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民俗之一。在大崗村文化廣場,大崗獅武第五代非遺傳承人楊春亭正帶著徒弟、孫子進行舞獅表演,踏著喜慶的鑼鼓聲,‘力之美,動之俊’,滾、跳、翻高難度動作,吸引了眾多的群眾駐足觀看。“雄獅”跳躍送祝福,為群眾帶去喜慶熱鬧和美好愿望,豐富著鄉鄰們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
大崗獅武第五代傳人楊春亭深有感觸地說:“我現在都六十多了,從事這個舞獅已經四十多年了。為了弘揚農村的非遺文化,每年到春節,我們都跑著去演出。為了不讓這個非遺項目失傳,我把所有的獅武技巧都傳授給孫子了,還有俺村里的人,希望可以把獅武傳承下去。
楊春亭40多年來的匠心堅守,也感染著更多的人愛上舞獅文化河南扶溝:舞龍舞獅鬧元宵 非遺民俗歡樂多,現今作為第六代傳人的孫子楊怡樂已經學得有模有樣。“我一定會把這個舞獅文化傳承下去。”小怡樂稚嫩的嗓音里滿是堅定。
物華天寶逢盛世,國泰民安歌華年。縱使現代社會娛樂活動豐富,但非物質文化遺產仍在桐丘大地上茁壯生長、遍地開花。以元宵節為契機,我縣基層鄉村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活動,在弘揚傳統非遺文化的同時,營造了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更展現出魅力扶溝的深厚文化底蘊。(王志強 萬偉博 劉欣欣)
據了解,此次被授予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崖柏根雕,還有專門的收藏協會名為保定市崖柏收藏協會,該協會于2021年4月份成立,協會的成立使保定市崖柏行業有了專業的協會指導,眾多喜歡崖柏、收藏崖柏的市民也有了專業的知識交流平臺。除此之外,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2月11日,在三門峽市陜州區西張村鎮人馬寨村“王玉瑞澄泥硯展示館”,村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老藝人和受邀而來的藝術家們歡聚一堂,紛紛展示絕活——制作澄泥硯、剪窗花、拓年畫、寫春聯、蒸花饃、炸油饦等,鬧新春、過大年。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