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12日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重慶主場活動在潼南開展,由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商務委員會、潼南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重慶主場活動——非遺購物節·第七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在潼南區奮進廣場舉行。
本次活動緊緊圍繞“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主題,立足重慶特色文化、聚焦助力鄉村振興,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組織170余個非遺項目和老字號企業參加活動,采取非遺傳承人現場制作、產品展示、觀眾互動體驗、直播帶貨等方式,展示展銷非遺和老字號產品2000余種,全面展示重慶非遺保護傳承成果,展現重慶老字號的風貌與活力。
活動現場設置了傳統技藝非遺項目區、非遺美食區、傳統醫藥項目體驗區、老字號企業產品區、鄉村振興產品展示及智慧非遺區,展區運用中國古典牌樓元素,結合現代國潮風格,融入重慶非遺代表性圖案,打造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非遺盛宴”。同時,活動主辦方聯合《都市熱報》在軌道9號線首次開通“山城非遺伴你行”非遺專列,在非遺主題軌道列車內宣傳展示全市非遺資源及非遺保護成果,讓人民群眾共享非遺,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活動開幕式上,不僅為重慶市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授牌,還頒發了第六批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證書、全市非遺進校園、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秀案例獲獎證書;同時舉辦重慶非遺保護成果展,宣傳展示近年來全市非遺保護的重要成果、保護經驗和優秀案例。
本次活動還通過“非遺+直播”、“線上+線下”聯動模式,邀請了網絡主播進行現場直播帶貨,進一步推介非遺產品、拉動消費、提振文化和旅游行業信心。同時現場設有互動機器人,通過主播打探非遺展等形式,生動、立體展現非遺深厚的文化底蘊、民間藝人的匠心匠藝和非遺與科技的融合。
目前,全市已有國家級非遺項目53項、市級項目707項,國家級、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分別達到59人、951人,建成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級傳統工藝工作站各1個,非遺工坊43個、市級非遺保護傳承所100個、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87個、傳承教育基地109個。每年開展非遺進社區、進校園、進景區等活動1萬多場次,推動非遺保護傳承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堅定文化自信、服務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在長沙瀏陽,張坊鎮上洪村道官沖非遺生態村正以豐富的體驗項目帶領游客“玩轉”非遺。這是五一期間研學館與篷蒲皮影合作推出的新體驗。據了解,道官沖目前正在建設活字印刷研學館與皮影戲館,以期為游客了解學習傳統文化、非遺生態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