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非遺工作者交流非遺保護的經驗和暢想未來
11月16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通過50周年之際,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請50多名非遺工作者歡聚一堂,從管理者、傳承人、經營者、培訓師等不同角度介紹了各自的實踐經驗,同時也就未來如何推動非遺生產性保護,讓非遺連接現代生活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
在交流過程中,作為非遺傳承方面的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德昇講述了自己將從事玉雕創作40余年的經驗口傳心授給一批又一批學徒,培養出多位非遺玉雕大師,并設立玉文化技藝傳承工作室,創建學術團隊,致力于提升每一位玉雕工作者的專業技術和綜合素養。為了推廣非遺文化,上海智樂貿易有限公司用“琥珀雕刻”開發設計了琥珀蜜蠟雕刻的一系列衍生產品,不僅深受市場歡迎,其中3件優秀作品還入選了本屆進博會“非遺客廳”,向全球觀眾展示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此外,歐喆華教育投資(上海)有限公司近年來與瑞士富蘭克林大學深度合作,共同推動非遺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培養復合型非遺傳承人為己任,積極促進中西方文化教育交流,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在非遺展覽方面,上海美術設計有限公司近年來承擔了多場重要展覽的展陳設計,包括“百匠百藝?薪火相傳”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非遺精品展、“紅色筑夢?光輝歷程”——“四史”記憶與上海非遺主題展、“至臻與永恒”海派名媛旗袍展等,為傳播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做出積極貢獻。
長寧區文化藝術中心代表全市各區分享了非遺保護的“長寧經驗”,這些年長寧區先后在新虹橋中心花園、珺悅18廣場建立了“虹橋香事館”“非遺宣傳廳”,讓非遺走進社區、走進景點、走進商圈。此外,為了讓更多人體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上海市非遺協會還將與上海亞振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計劃在滬太路打造數千平米的“海派生活空間”,融靜態展示、動態演繹、文化交流、教育培訓、互動體驗等功能于一體,未來將成為非遺體驗新地標。
上海市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高春明用數據告訴大家,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此同時,中國還有200多個項目有申遺意愿,如果全部完成申報程序,至少需要100年的時間。面向未來,對世界遺產這個被譽為“人類獻給未來的禮物”,廣大非遺工作者要堅持守正創新、傳承發展的非遺保護理念,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做出應有貢獻。(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