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非遺展示 來源/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500歲的古猗園,有了“新身份”。昨晚,古猗園與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共建的上海首個“非遺主題公園”在古猗園揭牌,開啟了“古典園林遇到非遺傳承,高校智慧融入城市建設”的新篇章。國慶期間,園內將舉辦各類非遺特色活動,邀市民體驗江南古典園林之美。
將成為市民體驗非遺新空間
華燈初上,身穿帶有古猗園元素服裝的模特們,穿過雕梁畫棟的逸野堂,緩緩走到游客面前……昨晚,一場沉浸式秀演在園內上演。這是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產品藝術設計專業師生專為古猗園設計的“古猗新韻”中國傳統服飾,30余件非遺服飾驚艷亮相。此項活動也是今年上海旅游節期間,市文旅局在南翔鎮舉辦的“國潮游園?探金篇”活動的組成部分。
記者獲悉,“十四五”期間,上海將在新建改建的公園中,增加體育、文化、音樂、藝術、戲曲、紅色資源等元素,突出“公園+特色”。為此,古猗園與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攜手,推出古猗園江南文化講壇、非遺美育體驗課程、國風創意市集、園林文創研發等公共文化活動,助力古猗園成為市民體驗非遺文化的新空間。
圖說:“古猗新韻”中國傳統服飾秀演現場
今后,在這個雙方共同打造的“猗園小貢生”美育課堂暨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里,將定期推出非遺美育體驗活動,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非遺傳承中來,助推非遺的活態傳承。
國慶設非遺主題文化體驗
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的古猗園,至今已有500年歷史。自1959年修繕開園后,古猗園持續舉辦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活動,展示八大類非遺項目,包括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舞蹈、民間傳說、民俗、曲藝、傳統醫藥等。
竹刻(嘉定竹刻)、徽州三雕、泥塑(蘇州泥塑)、楹聯習俗、燈彩(上海燈彩)、蘇繡(揚州刺繡)、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盆景技藝(蘇派盆景技藝)、剪紙(上海剪紙)、竹編(東陽竹編)、草編(徐行草編)……百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都曾在古猗園與游客“見面”,200余位非遺傳承人深度參與各項活動,向市民展示技藝。古猗園已成為本市為數不多的園林非遺文化聚集展示地,遍布園內亭臺軒榭館上的楹聯匾額和古建筑屋頂的裝飾,更在講述著非遺傳承的故事。
記者獲悉,國慶期間,剛晉升“非遺主題公園”的古猗園內,將推出系列非遺主題文化體驗。10月1日至7日,龜山下將舉辦非遺國風創意市集。10月2日至4日,將推出曲藝快閃、香囊制作、江南絲竹、黃梅戲、評彈等非遺體驗。
新民晚報記者金旻矣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各商圈紛紛推出非遺潮玩集市今年春節,非遺潮玩集市在重慶各大商圈可謂是遍地開花,消費者絡繹不絕。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期間,重慶各大景區、商圈的非遺傳統表演已不下百場,打卡非遺年俗已然成為今年春節消費市場的頂流。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