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油紙傘(創新作品)
目前就非遺保護傳承工作進行調研探訪,發現存在的兩種反差情況值得思考。一種是很多非遺項目傳承人或保護單位下了大力氣來創新,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方式結合,推出的很多精致產品深受市場歡迎;另一種則是少數非遺傳承人“懶得創新”“順其自然”,既不研究項目的特點,也不關注現代審美需求,導致手中的項目缺乏活力和社會影響力。
非遺是來源于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文化遺產,“活態性”是其根本屬性之一。作為民族寶貴文化資源的非遺,其保護傳承如果不注重結合時代特點,而是按照“順其自然”的形式存在,很有可能出現傳承危機。
道明竹編(創新作品)
在千百年的傳承發展中,一些非遺項目之所以能留存下來,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在每個時代能體現出自身的價值。比如一個地方劇種,因為民眾對劇種的審美需求和獨特情感,才使得它憑借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不至于消亡;一項傳統工藝,由于其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能提供民眾生產生活所需要的產品或服務,才得以歷經千百年留存至今。
片面的“順其自然”觀念是非遺傳承的大忌。這種觀念突出表現在:一些項目的傳承人或保護單位將非遺視為“文物”,認為其價值是與生俱來且永恒不變,意圖“以不變應萬變”。在具體操作層面,將項目作為“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忽視了非遺與社會、民眾的內在聯系。基于這種錯誤認識,一些項目的傳承人或保護單位自覺或不自覺地變成了“講解員”“博物館”,認為非遺傳承就是“守舊”,對“創新”缺乏積極性。
成都銀花絲(創新作品)
非遺是依靠“人”而存在的,是一門流動的藝術,在不同時代展現不同的面貌和特點。非遺項目實現最大社會效益和社會價值的前提,便是傳承人或保護單位敢于突破桎梏,結合當下的時代需求,對項目加以研發與傳播。只有這樣,非遺才能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end
四川非遺
來源:中國文化報
排版:承傑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長沙瀏陽,張坊鎮上洪村道官沖非遺生態村正以豐富的體驗項目帶領游客“玩轉”非遺。這是五一期間研學館與篷蒲皮影合作推出的新體驗。據了解,道官沖目前正在建設活字印刷研學館與皮影戲館,以期為游客了解學習傳統文化、非遺生態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據了解,此次被授予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崖柏根雕,還有專門的收藏協會名為保定市崖柏收藏協會,該協會于2021年4月份成立,協會的成立使保定市崖柏行業有了專業的協會指導,眾多喜歡崖柏、收藏崖柏的市民也有了專業的知識交流平臺。除此之外,
曹靜怡)日前,第九批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這批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47項。如今,金華酸茶基地依托婺城區塔石鄉獨特的生態環境,每一道工序嚴格遵循古法,精益求精。從民間技藝到一項非遺名錄,這項習俗濃縮了千年農耕文明的生存智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