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南日報客戶端丨記者王迎春
2月1日,春節黃金周已過,但位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的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以下簡稱“檳榔谷”)人氣和熱度不減,一批批“錯峰游”的游客紛至沓來,縱身迷人的檳榔林海,感受原生態的黎村苗寨魅力。
簫聲悠悠,非遺傳情,在檳榔谷的三月三廣場,鼻蕭傳出動聽的黎家小調,引人走進美妙的非遺之旅。景區去年“上線”的新項目——《黎族記憶》影技廳是不少游客選擇的第一站,廳內播放的紀錄片《失落的記憶》展現了黎族文化的歷史變遷。隨后,樂手吹奏起鼻蕭、灼吧、牛角嗚等黎族特有樂器,游客伴著旋律載歌載舞,一同感受純粹的黎家生活,而“拉烏龜”“頂杠”等黎族傳統競技也帶來了許多樂趣。
“為了能給游客帶來持續不斷的新奇體驗,我們一直在挖掘非遺旅游資源,豐富旅游產品上持續發力。”景區總經理吉貴介紹,2022年初,檳榔谷歷時半年改造升級了大型原生態實景演出《檳榔·古韻》的劇場,提升這一景區“核心品牌”的競爭力。
置身《檳榔·古韻》演出現場,頂棚的船形屋、舞臺兩側的圖騰柱展現著古樸濃郁的黎鄉氣息,“改梁換柱”之后的空間更加寬敞和通透,黎族青年男女相繼登臺,以形象的肢體語言演繹了《鉆木取火》《種山欄》《打柴舞》等舞蹈。演出散場后,許多游客意猶未盡,久久不愿離場。
“升級后的視聽體驗更好了,非遺文化元素也更豐富。演出別具創意地將黎錦、耕牛、田鴨等原生態生活場景進行了藝術還原,我們還能和演員一起互動,實現臺上臺下融合的立體劇場。”幾年前曾看過這一演出的游客黃先生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非遺村和甘什黎村是檳榔谷人氣最旺的文化體驗區,這里有著黎族民俗館、無紡館、麻紡館等多個與非遺保護相關的主題展館,集中展示了“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樹皮布制作技藝”“黎族船形屋營造技藝”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苗族扎染、黎族傳統婚禮巡游等演繹同樣備受游客青睞。
近年來,實景沉浸體驗項目成為旅游行業的新風尚。吉貴告訴記者,景區去年推出的主題情境式體驗游《黎峒炊煙》在年輕游客當中尤為“出圈”。
“這是一部由游客參演,融入黎鄉風情、非遺文化、趣味互動、美食制作為一體的戶外全景游食攻略體驗劇,在時興的劇本殺模式上,賦予更多的全景式闖關樂趣。”吉貴表示,該項目既植入了懸疑推理、群體互動、鄉野土味元素,也凸顯了非遺的原創魅力,為玩家帶來視覺和味覺的雙重享受。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示范保護基地”,檳榔谷致力于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近年來,景區持續舉辦非遺日主題展、非遺集市成品展活動,讓廣大游客走進非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2022年6月,海南黎族特色旅游資源挖掘傳承中心在檳榔谷揭牌,據悉,該中心將力爭經過2至3年的建設,完成對海南黎族特色旅游資源的全面梳理整合,孵化多種具有黎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并打造全新業態。
責任編輯:梁嘉穎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現場主辦方發布5條非遺美食線路,通過“美食+非遺+景區”立體化模式,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費新場景,邀請游客在游山西好風光的同時解鎖三晉美食密碼。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