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代相傳、至今仍在發(fā)展和再創(chuàng)造、能夠給人提供文化認同感和持續(xù)感的文化遺產或文化傳統(tǒng),濰坊市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7項(同為省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9項。為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帶領大家走進非遺,看一看濰坊幾千年歷史中最為珍貴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為積極爭創(chuàng)“東亞文化之都”,服務中心邀您共賞99個非遺項目,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向大家講述非遺故事。濰縣糕點制作技藝
濰縣糕點始于清初,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承父業(yè)一直經營點心小店的濰縣人張奉先拜師學習烹調和糕點技藝。道光九年(1829年)張奉先學藝有成返回故里,在老濰縣街開了一家“張記糕點”店。開店以后,他在北派京式糕點的基礎上,融匯江南點心、清真糕點之所長,并且結合本地食材與口味之特點,制作出了具有獨特地域風味的濰縣糕點。近200年間,濰縣糕點制作技藝在張仲文、張茂之、張盛之、張德生等八代傳承人的傳承下代代延續(xù),手藝不斷,受到當?shù)厥考澃傩盏南矏郏⒁哉\信經營口碑相傳,自此張記濰縣糕點逐漸成了地方名吃,銷路甚廣,享譽四方。張氏糕點制作技藝從此為當?shù)馗恻c生產者所效仿,促進了當?shù)馗恻c技藝的興盛和繁榮,同時,也確立了濰縣糕點在全國的地位。2007年,第八代傳承人張健對家族糕點制作技藝進行了系統(tǒng)的發(fā)掘和整理,以傳承和發(fā)揚老濰縣糕點為己任,創(chuàng)立了山東戩記食品有限公司,并在國家商標局注冊“暖家”、“戩記”、“荷風軒”牌商標,堅持運用家傳張記、聚慶齋傳統(tǒng)糕點制作工藝,秉承家傳誠信義和經營理念,以老濰縣糕點為主要生產品種,逐步推向省內乃至全國的市場。
濰縣糕點傳習實訓室學員制作的產品
濰縣糕點傳習所會議室
濰縣糕點制作的產品
來源:齊魯文化(濰坊)生態(tài)保護區(qū)服務中心
責任編輯:封曉健
【來源:濰坊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xiàn)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共同棲息,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xiàn)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fā)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