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開辟了莞草種植基地
金羊網訊 記者余曉玲、通訊員沙田宣攝影報道:近日,東莞市人民政府公布《東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東莞新增26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其中,沙田莞草種植技藝成功入選。據悉,近年來,沙田鎮探索恢復莞草種植,開辟了莞草種植基地,人工種植莞草,第一期已經種植約15畝。接下來,沙田鎮還將規劃建設莞草文化園,確保莞草種植技藝得以延續。
52個項目申報26個項目入選
據悉,今年東莞共有52個項目提出申報,申報項目的數量是上一屆的兩倍,競爭激烈。
經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小組考察、專家小組初評、專家委員會評議、社會公示等環節,最終26個項目申報成功,包括樟木頭客家山歌、長安獅舞、詠春拳、莞城臘腸制作技藝、古書畫修復技藝、糖冬瓜制作技藝、傳統紅木家具制作技藝及其創新、火麻仁茶飲料制作技藝、嶺南古琴修復與斫制技藝、東莞沙琪瑪制作技藝、廣式紅木家具制作技藝、厚街醬油釀造技藝、東莞雞蛋卷制作技藝、寮步石埗羊肉制作技藝、莞草種植技藝、廣式月餅制作技藝、茶園松糕制作技藝、新灣漁網編織技藝、鳳崗客家臘腸制作技藝、荔枝柴燒鵝制作技藝、客家米橙制作技藝、中醫清宮正骨、劉氏毫火針療法、盧氏正骨、溫塘游會、南社齋醮等。26個項目涵蓋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類別。
沙田鎮探索恢復莞草種植
莞草種植技藝,是東莞人世代相傳在特定地理環境和特定氣候條件下,種植莞草的技藝和文化。沙田鎮地處東江南支流咸淡水交匯處,野生莞草曾遍布灘涂、河涌,沙田鎮的莞草種植歷史可追溯到清末。上世紀50、60年代,沙田鎮莞草種植盛極一時。當時沙田鎮莞草種植的區域有阇西村、福祿沙村和稔洲村,其中阇西村種植規模尤為突出,為沙田鎮莞草種植主產區,種植面積達200多畝,鼎盛時期從事莞草種植的農戶有150多戶。莞草種植、買賣、編織手工業也曾一度成為東莞沿海地區重要的生產活動。但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以塑料、工業材料等為原材料生產的制品由于成本、工藝等優勢,逐步取代了莞草制品,如今莞草在東莞幾乎絕跡。
為傳承莞草種植和編織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沙田鎮探索恢復莞草種植,并開展編織手工藝傳承工作。除組織具有莞草種植知識的熱心人士從事專門的種植外,還把莞草破草、晾曬、編織等傳統手工藝再次復原,把美術、時尚等元素注入莞草編織工藝中,組織沙田鎮“白玉蘭”社工開發莞草編織作品,成立莞草“婦創坊”,使莞草這一“活化石”再次展現在人們面前。
據了解,沙田鎮莞草種植試驗基地占地30畝,第一期已經種植約15畝。接下來,沙田鎮有關部門將在種植基地中進行進一步的布置和完善,把莞草的各種科普知識、種植技藝、編織技藝等建設成科普長廊,并設立專門的莞草編織加工、體驗、展覽場所,與高校、機構合作對莞草編織技藝進行提升和完善,探索推出系列的莞草文創產品。同時,沙田鎮還計劃把莞草種植試驗基地打造成為沙田鎮青少年戶外拓展、基層黨員活動體驗基地等,組織開展系列的種植、收割、知識宣傳等活動,進一步推動莞草種植、編織的傳承。
另外,莞草種植試驗基地還將為沙田鎮今后擴大種植范圍提供草種的保障。沙田鎮將把莞草種植覆蓋到穗豐年濕地公園、相關的河道和公園中,進一步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近日,在天津舉行的非遺市集上,葉雕技藝非遺傳承人劉學會以時尚創意葉雕作品成功地吸引了大批粉絲。甚至這些年,他還不斷嘗試,將自己對天津的情懷融入葉雕。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各商圈紛紛推出非遺潮玩集市今年春節,非遺潮玩集市在重慶各大商圈可謂是遍地開花,消費者絡繹不絕。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期間,重慶各大景區、商圈的非遺傳統表演已不下百場,打卡非遺年俗已然成為今年春節消費市場的頂流。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