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呼和浩特9月7日消息(記者 王秋蕾 實習生 白詩婷)9月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舉辦,沿黃九省區文化和旅游廳聯合承辦的“中華頌——2023年黃河非遺大展”在內蒙古展覽館開展。
陜西社火臉譜(央廣網記者 王秋蕾 攝)
烏?;帲ㄑ霃V網發 白詩婷 攝)
本次展覽以“講好黃河故事 延續歷史文脈”為主題,包括“大河之魂”黃河非遺展覽、“大河之韻”黃河非遺展演、“大河之約”黃河非遺社教活動等內容。
陶瓷展品(央廣網記者 王秋蕾 攝)
拉弦樂器制作技藝展示(央廣網發 白詩婷 攝)
“大河之魂”黃河非遺展覽分為“同源共生”“心手相傳”“錦繡和鳴”“滋養生息”四個部分,通過圖文敘述、實物展品、數字技術、技藝展示、互動體驗等形式,主要展示沿黃九省區省級以上非遺名錄的項目202項。
大河之魂“黃河非遺展覽”(央廣網發 白詩婷 攝)
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傳承人段建珺正在展示和林格爾剪紙技藝(央廣網發 白詩婷 攝)
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盧學貴展示金塔彩繪泥塑技藝(央廣網發 白詩婷 攝)
“大河之韻”黃河非遺展演在內蒙古展覽館廣場演出,從每個省區傳統音樂、舞蹈、曲藝、戲劇等表演藝術類非遺項目中精選一個節目,主要包括鍋莊舞、古琴藝術、上黨八音會、太極拳、山東花鼓、呼麥、長調等精彩內容。
“大河之魂”黃河非遺展覽(央廣網發 白詩婷 攝)
“大河之約”黃河非遺社教活動共5場,展覽期間連續舉辦沿黃九省區非遺項目亮相“中華頌——年黃河非遺大展”,邀請參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介紹、講述非遺項目知識及背后的故事。
觀展的小朋友(央廣網發 白詩婷 攝)
活動現場向觀展學生傳授河套年畫技藝(央廣網發 白詩婷 攝)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