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漢服、賞曲藝、品茶香……元宵節前夕的北京樂成國際學校,非遺文化大放光彩。2月3日,在該校舉行的“中國節”傳播非遺文化活動中,傳統戲劇、傳統醫藥,傳統手工藝和傳統服裝等民俗多彩的非遺體驗,讓不少學生近距離感受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據了解,該校開展獨具特色的中國非遺文化活動,旨在激發孩子們無窮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的同時,傳承和發揚中國非遺文化。
師生們在活動現場了解中國茶藝。在北京樂成國際學校今年的“中國節”活動中,開展了書法、漢服、茶藝、剪紙、針灸、面塑等10大中國傳統文化工作坊。獨具一格的工作坊引來不少學生、老師以及家長們駐足。在剪紙工作坊中,一把剪刀“剪”出別樣人生;在漢服工作坊,表演者衣袂飄飄,著漢服、行古禮,傳遞仁愛思想;在面塑工作坊中,千年的面塑手藝勾勒了惟妙惟肖的人物,歡笑聲、驚訝聲、稱贊聲不絕于耳。
師生在活動的義賣現場駐足。“我們邀請了多位中國非遺文化傳承人和藝術家,售賣他們的藝術作品,學校公益愛心社團也將發起義賣。”談及活動初衷,活動發起人及總策劃、北京樂成國際學校11年級學生李佳宜如此表示。她告訴記者,自己一直以來都很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此次“中國節”活動她希望和同學們進一步了解非遺文化及非遺文化傳承人。同學們也表示,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將盡其所能地講好中國故事,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好,弘揚好。
“中國節”活動發起人及總策劃,北京樂成國際學校11年級學生李佳宜(左)在活動現場介紹情況。北京樂成國際學校中學部校長Mark Sullivan表示:“‘中國節’活動是一項以學生為主導并發起的項目,不僅與學校的使命和信念所連接,同時,學生發起活動的本身和我們給予學生的支持以及讓學生去實現這一想法的過程更為重要。”(經濟日報記者 高興貴)
【責任編輯:任昊】
上一篇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