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市民族歌舞團調研組到我縣就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情況展開調研??h委書記許崇硯,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少鋒參加調研。
市調研組先后來到了永和鎮縣府舊址、瑤妃故里田園綜合體和縣文化館。每到一處都認真聽取相關情況介紹,并就我縣非遺文化工作給予了技術性指導和專業性建議。
座談會上,市調研組充分肯定連山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文化工作上取得的成效,希望連山繼續發揮少數民族特色和優勢,創作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藝作品,推動連山文藝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同時要利用藝術的方式、優秀的作品傾力打造高品質的少數民族精品,盡展少數民族、壯瑤山城風采;還要對連山的非遺項目加以合理開發運作,為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鮮元素,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
許崇硯對市調研組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并表示我縣各相關單位將結合標準化建設工作,通過開展非遺普查、保護、傳承、開發等,加大對非遺文創產品的研究、創作和市場開發;同時結合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開展,將各類非遺項目加以再現,切實加大非遺推廣宣傳力度;許崇硯要求各相關單位下一步要繼續深入挖掘鎮村文化內涵,充分利用現有旅游資源非遺文化 連山大有可為!,把“農文旅”融合發展和非遺文化緊密結合;同時也希望市民族歌舞團能繼續幫助指導連山開展好文化藝術事業、非遺傳承保護等工作,共同助推我縣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再上新臺階。
圖文/ 盧其國、溫錦霞
編輯/岳忠圣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