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匠心技藝融入時代元素,當傳統與現代的隔膜得以打破,人們會用怎樣的口吻在新時代講述沉淀了千百年的匠心故事?
今晚,總臺《非遺里的中國》將帶領觀眾一起走進水韻江蘇,領略非遺傳承創新的時代活力。
大型文化季播節目《非遺里的中國》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本期將于5月2日(周二)晚20:00檔于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央視頻全網獨家首播。
節目中主持人撒貝寧,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單霽翔,以及影視演員楊童舒一起相約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淮劇小鎮,漫步山水庭園,邂逅近30項極具江蘇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感受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里的南北交融和水韻吳風。
這些非遺技藝中,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也有近年因影視劇而火出圈的絨花制作技藝、富春茶點制作技藝,還有地方色彩濃郁的淮劇、大豐瓷刻以及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等。得益于傳承人的守護與代代相傳,如今,這些技藝不僅浸潤著江蘇這片土地的獨特歷史文化,還蘊藏著年輕人對傳統中華文化的當代解讀與注腳。
當傳統蘇繡和創新技術相結合,會有怎樣的驚奇際遇?有了SMA記憶金屬的加持,僅靠觸摸,蘇繡便有了花會開,蝶會舞的魔法從平面二維繡品搖身一變為立體動態繡品,世界第一幅動態交互蘇繡作品便應運而生。
近看有細節,遠看呈立體,58個人用時三年繡成蘇繡作品《西出長安》是蘇繡從工藝品演變成藝術品的一處注腳。兩根針、兩個繡工、聚精會神,依靠熟練完美地配合才能制作完成雙面異色繡品。他們讓蘇繡變成了國禮,成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一扇窗口。
紫砂也叫五色土,可通過不同紫砂原礦進行有機融合形成獨一無二的顏色。呂氏絞泥為紫砂壺設計和創新增添了新元素,形成了不同風格和樣式的特色。
繁復精湛、巧奪天工的制作工藝,形成了紫砂“方非一式,圓無一相”千姿百態的器型,生發出“美以致用,和而不同”的中華美學精神。出于對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的喜愛和欽佩,李玉剛跨界非遺,不僅讓古音融入紫砂,傾情創作的歌曲《相承》也將在節目中首發。
作為南派雜技的代表,建湖雜技融合了吳越文化與漢楚文化的雙重特點,既不乏陽剛之氣,又兼有婉約之美。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它,插上詩劇的翅膀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淮劇的念白,雜技的功夫。如今,它不僅注重技術,更注重藝術。
500張捶打好的金箔厚度等同于一根頭發,從25毫米厚的黃金變為0.0001毫米厚的金箔,中間需要無數次的錘打壓制;從0.02毫米厚粗壓條到0.01毫米厚的半精壓,到0.0007毫米厚的金葉子再到0.0003毫米厚的金開子,然后還要繼續鍛打,周而復始,才能完成金箔制作的全過程。
金箔能打到如此薄的厚度,秘密武器在于新型烏金紙的應用。
它是中國獨立研發的新型材料,“非遺+科技”使得金箔不僅可以更薄,而且出箔率也提高了30%。
金箔制作中還有一個核心工藝,便是出具,也就是把金箔用鵝毛伴著口風挑入柔軟細致的毛胎紙內。要完成這一動作,不僅對鵝毛的挑選大有考究,而且對技藝、環境的要求都很高領略水韻江南的非遺魅力,總臺《非遺里的中國》今晚上新,須得平心靜氣、調節氣息,在均勻的呼吸之間方能完成。
當淮劇與文旅相結合,從傳統舞臺演出到融合文旅實景的表演,游客可以深入穿行于表演現場,這已然是如今Z世代鐘愛的一種漫游風尚。
古儺遺響,梨園奇葩。當傳統戲曲與旅游深度融合,創新演繹始終是其未來發展值得深究的命題。
5月2日CCTV-1晚八點檔,跟隨《非遺里的中國》走進江蘇,在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淮劇小鎮,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傳承與時代創新,感受非遺的無限魅力。
上一篇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