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五色非遺掛門箋 喜迎新春傳遞祝福
五色非遺掛門箋 喜迎新春傳遞祝福
“歡度新春節”、“家和萬事興”……新春佳節到來之際,在臨沂市郯城縣馬頭鎮萬高冊村張乃蒼掛門箋創作室里,墻壁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掛門箋,為人們帶來喜慶歡樂和美好祝福。
掛門箋又稱過門箋、門吊子,因春節張貼于門榻之上而得名。人們通過運用“給、剪、鑿、套、鑲、貼”等工藝制作需成的一門綜合性剪紙藝術,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有400多年歷史。
掛門箋以艷麗的色彩、吉祥的寓意、喜慶的圖案和復雜的工藝,充分表現出人們對傳統春節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祝福,與春聯一起成為魯南蘇北地區傳統春節的文化標志。
郯城掛門箋起源于明末年間的馬頭鎮小馬頭村,清朝乾隆年間掛門箋的制作技藝傳到萬高冊村。郯城掛門箋隨之產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張氏民間藝人對掛門等進行了改革,將單色門箋發展為多色門箋,采用紅、黃、藍、綠、紫等五色彩紙作為制作材料,制作成顏色鮮艷、內容喜慶的掛門箋。
張乃蒼,今年65歲,郯城縣馬頭鎮萬高冊村人,為郯城掛門箋第七代傳人。在張乃蒼掛門箋創作室里,傾聽郯城掛門箋的故事,感受當地民俗之美。
張乃蒼從14歲那年就學到了制作掛門箋的手藝,通過這“致富箋”逐步走上了好日子。他懷揣著對掛門箋的無限熱愛,傾注了無數心血,一干就是50年。在吸取老一輩藝人制作經驗的基礎上,大膽進行工藝創新,按個人需求定制呈現出特色,再通過 繪、剪、鑿、套、鑲、貼等多種工藝逐色鑲散,制作成了色彩艷麗,圖案多樣,構圖美觀,風格迥異的套色門箋。
“制作掛門箋要經過十幾道工序,一次制作8副左右。紙放于案桌上、用實物壓平,用五色紙搭配,然后貼在一起,按照大小切割,設計好圖案,感覺美觀后再下刀刻。但刻最為關鍵,一定垂直下刀。否則下刀斜了,容易破壞下面的彩紙就全部報廢。”張乃蒼一邊講解一邊示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上一篇
下一篇
而今年的春節,我特意“尋找”著非遺蹤跡,與它快快地見面,看看它到底長啥樣。大年三十的春晚上,當李子柒小姐姐穿著璀璨的非遺服裝登上舞臺時,我睜大了眼睛驚嘆不已。我看到攤位旁的介紹,原來剪紙也是“非遺”的一種,它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今年春節,“非遺”潮玩集市在重慶各大商圈可謂是遍地開花。在“非遺版”春節,看一場傳統民俗表演也成為不少人的選擇。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期間,重慶各大景區、商圈的非遺傳統表演已不下百場,打卡非遺年俗已然成為今年春節消費市場的頂流。
各商圈紛紛推出非遺潮玩集市今年春節,非遺潮玩集市在重慶各大商圈可謂是遍地開花,消費者絡繹不絕。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期間,重慶各大景區、商圈的非遺傳統表演已不下百場,打卡非遺年俗已然成為今年春節消費市場的頂流。
傳承300多年的“王貴武”龍燈,由傳統武術棍法和舞龍技藝相結合,是當地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動。百獅齊舞迎新春,在河南漯河,一場非遺表演“九獅飛天”熱鬧上演。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