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聚焦非遺文化,聽聽2022四川非遺年度人物代表怎么說
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12月29日上午,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璀璨非遺 永續傳承——2022四川非遺年度人物暨非遺保護傳承優秀案例發布儀式”在四川日報社舉行。來自四川各地的非遺傳承人及非遺保護工作者齊聚一堂,共同出席這一場非遺的盛會。
活動現場揭曉了2022年十位非遺年度人物的最終評選結果。這些杰出的非遺年度人物中,既有非遺傳承人,也有非遺研究學者及非遺企業負責人,他們先后上臺領取了屬于自己的榮譽。同時,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楊華珍,四川非遺保護資深專家、四川大學教授李錦,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羌繡”代表性傳承人陳云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川劇”代表性傳承人、四川省文聯主席陳智林作為獲獎代表,上臺分享了他們關于傳承保護非遺的理解。
楊華珍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楊華珍的作品曾獲得多項國內外獎項,通過版權授權的方式與多個國際知名品牌合作,開辟了我國非遺IP授權先河。2022年,她通過非遺授權合作,搭建了四川非遺類“NFT”數字版權平臺,讓非遺以現代生產方式融入社會生活。作為非遺聯名合作界的杰出代表,楊華珍上臺分享了關于非遺IP授權的心得:“創新是最好的傳承,我們要用創新給過去一個美好的未來。作品能代表作者的心,但更重要的是要代表這個時代,將傳統之美融入生活,才能將這朵民族藝術之花,綻放在世界舞臺。”
四川大學教授李錦曾主持起草了四川黃河流域、摩梭文化、涼山彝族火把節等系列規劃,為設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羌年”申請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出貢獻。在上臺的分享中,他提到非遺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只有深入到日常的生活里,才能夠觀察到非遺,找出非遺能夠保護傳承的規律。“作為一名學者,我非常熱愛非遺,也非常熱愛田野調查和科學研究。這些年的非遺保護工作能夠幫我把這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實際上,是非遺豐盈了我的生活。”
李錦(右一)
陳云珍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羌繡”代表性傳承人。她通過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方式傳授羌繡文化,帶領團隊不斷研發羌繡新品,累計培訓繡娘兩萬余人,帶動婦女靈活就業350余人。2022年,陳云珍與某運動品牌共同設計和繡制了新款作品,在北川各鄉鎮培訓繡娘100余人,創新作品30余種,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作出突出貢獻。在現場的分享中,陳云珍表示,自己作為一名羌繡傳承人,還需要不斷努力學習,創造出更多適合消費者的產品,帶領繡娘共同致富,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陳云珍
而另一名非遺年度人物陳智林則以12個字概括了自己傳承、創新川劇的經驗:“非遺傳承就是讓中華的優秀文明賦予新的生命意義,我一定會不負眾望,守正創新,再創輝煌。”
陳智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在長沙瀏陽,張坊鎮上洪村道官沖非遺生態村正以豐富的體驗項目帶領游客“玩轉”非遺。這是五一期間研學館與篷蒲皮影合作推出的新體驗。據了解,道官沖目前正在建設活字印刷研學館與皮影戲館,以期為游客了解學習傳統文化、非遺生態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據了解,此次被授予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崖柏根雕,還有專門的收藏協會名為保定市崖柏收藏協會,該協會于2021年4月份成立,協會的成立使保定市崖柏行業有了專業的協會指導,眾多喜歡崖柏、收藏崖柏的市民也有了專業的知識交流平臺。除此之外,
曹靜怡)日前,第九批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這批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47項。如今,金華酸茶基地依托婺城區塔石鄉獨特的生態環境,每一道工序嚴格遵循古法,精益求精。從民間技藝到一項非遺名錄,這項習俗濃縮了千年農耕文明的生存智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