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對非遺的保護傳承還處于初級階段,具體表現為:一是重申報輕保護。一些地方對非遺的文化屬性認識不足,申報目的存在功利性和盲目性。一味追求數量,對如何有效保護缺乏制度和措施保障。二是創新不足,傳承人隊伍后繼乏力。三是開發熱市場冷。非遺項目向市場化、商業化、產業化轉化的“開發熱”不斷升溫,非遺和各業態融合看似表面紅紅火火,但市場冷熱不均。
非遺是以傳承人為重要核心的活態傳承,只有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實現保護與傳承。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應該從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促進非遺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工作融合發展。要將具有地方特色、適宜普及推廣的非遺代表性項目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合理規劃和利用現有場館,在公共文化設施中設立專門區域,用于非遺項目的收藏、展示、傳承、傳播和研究。
二是建立對非遺項目的多元化資金扶持體系。用好用足資金的基礎上,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參與非遺保護。鼓勵企業及社會力量投入資金,廣泛參與非遺保護,“認領”非遺創新孵化項目,嘗試和探索將傳承人利益捆綁的多元主體開發和績效管理機制,加大非遺產品的市場流通活力。推動金融機構、專項基金助力非遺,建立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的運行機制,連接兩個資源。
三是加大非遺傳承后備力量培養力度。通過設立獎項對具有卓越貢獻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群體)予以獎勵,增加保護經費和生活補助,讓其安心開展非遺技藝的傳幫帶。繼續實施傳承人的研培計劃,探索推進非遺與學歷教育結合,制定具有激勵性的人才培養機制,帶動和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非遺人才的儲備建設中。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在長沙瀏陽,張坊鎮上洪村道官沖非遺生態村正以豐富的體驗項目帶領游客“玩轉”非遺。這是五一期間研學館與篷蒲皮影合作推出的新體驗。據了解,道官沖目前正在建設活字印刷研學館與皮影戲館,以期為游客了解學習傳統文化、非遺生態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