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廣州泥塑”,“鐫刻”家國情懷
近日,“藝‘塑’人生——萬兆泉雕塑作品研究展”在嶺南美術館拉開帷幕,展期至12月18日。
萬兆泉1944年出生,廣東東莞虎門人,師承劉保東,是一名雕塑藝術家,又是廣東省首屆民間文化技藝大師、“廣州泥塑”非遺第四代傳承人。他擅長雕塑、古建筑、磚雕、灰塑、陶塑的修復等,對嶺南文化遺產頗有研究。他的雕塑作品融西洋雕塑和中國泥塑技藝于一體,充分發揮泥塑的特性,將民間藝術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萬兆泉作為“廣州泥塑”非遺第四代傳承人,深入泥塑藝術研究,幾十年如一日,創作了無數鮮活、動人、深入人心的雕塑作品。其作品寫實為形,寫意為神,形象活潑,手法簡練到位,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萬兆泉也是一位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曾多次參與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如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大型浮雕,廣州英雄廣場的《蘇兆征》大型雕塑,廣州銀河革命烈士陵園大型浮雕《為了和平》等,作品多次入選重要展覽,曾獲得第一屆文學藝術紅棉獎、傳承廣州文化的100雙手稱號、全國70件城市雕塑優秀作品之一等榮譽。
萬兆泉也是一位熱愛家鄉,專注于南粵故園風土人情的藝術家。20世紀90年代起,他以廣東百年風情為主題,創作了大批極具嶺南特色,且韻味十足的城市雕塑作品,飽含著他對昔日嶺南風貌的回憶和如今城市生活的新趣。
近年來,廣東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一批又一批膾炙人口的優秀文藝作品,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經典藝術形象。萬兆泉正是這些豪情壯志的藝術家中的一員,他始終秉持著“藝術來源于生活,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于人間煙火處,彰顯道義和擔當。
立足本土,面向全國,梳理本地美術發展脈絡是嶺南美術館的一項重要學術工作。嶺南美術館希望于通過這一系列本土美術名家個案研究、捐贈活動和展覽,傳承文脈,鼓舞正能量,倡導更多的藝術家、社會人士關注文化藝術事業,支持文化建設。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李巧蓉
編輯/喬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而今年的春節,我特意“尋找”著非遺蹤跡,與它快快地見面,看看它到底長啥樣。大年三十的春晚上,當李子柒小姐姐穿著璀璨的非遺服裝登上舞臺時,我睜大了眼睛驚嘆不已。我看到攤位旁的介紹,原來剪紙也是“非遺”的一種,它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后來被人稱作“米機王”的黃滬芳自幼習遍南派十三家拳術及摔跤,青年時學習西洋拳擊,后又拜師詠春拳宗師黃禎,七年藝成,隨名師岑能學藝。米機王詠春拳就是黃滬芳在原佛山詠春拳的基礎上,綜合南北各種拳術精華后研創出來的。由于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
孔府金石篆刻、曲阜楷木雕刻、魯繡、萊蕪錫雕、淄博琉璃……9月27日,在曲阜尼山講堂,2024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山東手造展的展區熱鬧非凡,琳瑯滿目的非遺手造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嘉賓的目光。
在廣東,可以觀美景嘆美食。梅州、中山、清遠的非遺展和民俗巡游活動各具風采;潮州鎮海樓上演潮州大鑼鼓、英歌舞、舞龍舞獅等獨具嶺南韻味的文化節目;廣東省博物館國慶期間延長開放時間至18時,并推出“粵博里的中國紅”等活動,吸引眾多游客慕名前來“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