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圖為新書發布現場。 周穎慧 攝據介紹,“非遺廣西”叢書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旗下7家出版單位編纂出版,共20冊,集中呈現了國家級、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重點對代表性項目的地理位置、分布范圍、歷史沿革、基本內容、文化意義、社會功能、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介紹,每種均附音頻、視頻等數字出版內容,通過融合出版方式增強叢書的通俗性、可讀性、趣味性,全方位展示廣西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為參加活動嘉賓合影留念。 金海灣 攝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利來友表示,作為廣西黨委宣傳部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扶持項目,叢書的出版旨在保護、傳承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廣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廣西優秀傳統文化影響力和傳播力。
廣西出版傳媒集團黨委委員、總編輯張藝兵介紹,“非遺廣西”叢書作為全景式展現廣西非遺文化的普及讀本,是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三年規劃(2022—2024年)扶持項目。為立體呈現出廣西“非遺”面貌,叢書特別配套了音視頻資源,通過掃描書中的二維碼,即可獲取“非遺”有關音頻或影像資料,是一套復合型融媒體出版物。未來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將策劃出版更多契合時代主題、反映廣西民族特色、講好廣西故事的精品出版物。
圖為贈書儀式現場。 金海灣 攝活動現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壯醫藥線點灸療法傳承人、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黃瑾明分享了壯醫藥線點灸療法的相關知識;京族獨弦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韋慶炳,現場演奏了獨弦琴曲目《問月歌》《穿針引線》。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廣西省南寧市作為廣西的首府,素有“綠城”之稱。而大家都知道,每去到一座城市肯定要品嘗過當地的美食特色才算“不虛此行”。老友粉:南寧的老友粉與柳州的螺螄粉、桂林的桂林米粉同為廣西“三大米粉”。五色糯米飯:壯族地區獨特的傳統風味小吃,糯米飯會呈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假期里,河南開封策劃推出了30余項文旅活動,展示北宋民俗,讓廣大游客過足文化癮。今年烏鎮香市在保留蠶仙巡游、蠶花廟會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同時,還推出了話劇體驗、雅集打卡等游客喜聞樂見的新活動。廣西玉林市玉州區鵬垌村的“三月三”民俗活動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