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西18個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央廣網12月25日消息(記者劉發丁 通訊員陳永霜、周世新)廣西18個項目入選文化和旅游部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公示名單。
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關于申報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的要求,廣西文化和旅游廳積極組織、挖掘整理、篩選論證,向文化和旅游部推薦上報。12月18日公布的本批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共有337項。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廣西新列入項目17項,擴展項目1項。
18個非遺項目分別是:仫佬族古歌、壯族天琴藝術、多耶、壯族打扁擔、末倫、搶花炮(壯族搶花炮)、貝雕(北海貝雕)、骨角雕(合浦角雕)、米粉制作技藝(柳州螺螄粉制作技藝)、米粉制作技藝(桂林米粉制作技藝)、龜苓膏配制技藝、瑤族祝著節、壯族儂峒節、壯族會鼓習俗、大安校水柜習俗、敬老習俗(壯族補糧敬老習俗)、油茶習俗(瑤族油茶習俗)、規約習俗(瑤族石牌習俗)。
這些項目涵蓋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武術,傳統舞蹈,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類別,多方位展現了廣西獨具特色的風俗民情、歷史文化。
廣西是一個有著豐富民族文化和歷史積淀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一直以來,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高度重視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致力于發揮非遺的社會價值。立足社會發展實際,結結合“非遺+扶貧”、“非遺+旅游”模式,推動創造性傳承、創新性發展。同時,加強非遺普及推廣,積極將非遺融入到當代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力求更大限度發揮非遺的社會價值,促進非遺的可持續發展,助力文化旅游強區建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長沙瀏陽,張坊鎮上洪村道官沖非遺生態村正以豐富的體驗項目帶領游客“玩轉”非遺。這是五一期間研學館與篷蒲皮影合作推出的新體驗。據了解,道官沖目前正在建設活字印刷研學館與皮影戲館,以期為游客了解學習傳統文化、非遺生態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據了解,此次被授予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崖柏根雕,還有專門的收藏協會名為保定市崖柏收藏協會,該協會于2021年4月份成立,協會的成立使保定市崖柏行業有了專業的協會指導,眾多喜歡崖柏、收藏崖柏的市民也有了專業的知識交流平臺。除此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