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春娜
“我省是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的‘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試點省份,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豐富,而且種類齊全,呈現出地域特色鮮明、文化價值高的特點。”省政協委員、鄭州市工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程青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建設非遺流動博物館,不僅可以為非遺展示搭建固定平臺,同時也能打破地域限制,叫響我省非遺展示的統一品牌IP,還能適應文旅數字化轉型的趨勢,為我省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程青梅介紹,全省各地都有相當數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一般的展演展示活動難以涵蓋河南非遺文化資源的全貌。借鑒我國流動科技館的成功經驗,建設河南非遺流動博物館,可以讓非遺展覽展示突破地域限制,讓公眾可以常態化、系統化感知優秀傳統非遺文化。這也是對非遺文化傳播方式的創新。
程青梅提議,搭建平臺讓非遺展示更聚焦、更系統,調動地方和相關行業的積極性,實現共建共享;配套建設非遺數據庫,擔負起非遺文創孵化的功能,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非遺從“活起來”到“火起來”;研發推出可移動非遺智慧館或非遺大篷車,融入科技和數字化元素,增強線上互動功能,使之成為人們感知當地非遺文化的窗口;在加強非遺保護的基礎上,打造具有明顯非遺IP屬性的消費集聚區和特色村鎮,推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再上新臺階。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讓非遺之光更好點亮鄉村,要完善保護傳承體系。讓非遺之光更好點亮鄉村,要找到非遺更多“打開方式”。新的一年,讓我們共同努力,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讓更多非遺活躍鄉村全面振興大舞臺,添彩助力,點亮鄉村更加光明的前景。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