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正面臨著極大的困難,主要因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價值與其保護和傳承所需花費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在某種程度上并不成正比。為深入了解并宣傳中國非遺文化,2023年12月28日,“青春正風華,文化永傳承”實踐隊隊員來到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的大觀園進行實地實踐。
據悉,“濟南大觀園非遺傳承基地”于2023年3月4日正式入駐有著91年歷史的濟南大觀園,基地目前入駐的非遺項目有濟南微雕、橋氏木作技藝、喜面鼻煙、銀銅器皿制作技藝、內畫鼻煙壺、面塑、點茶、古琴修復制作、濟南老玩具、葫蘆烙畫、鳴蟲點藥、嘉禮、唐錦彩、核雕等十四個省級市級非遺傳承項目。該基地在保護非遺的同時做好文化技藝傳承,充分發揮老商圈的地域優勢,吸引全市、全省的非遺傳統文化愛好者前來觀光旅游、切磋技藝,通過文化與技藝不斷向省內外進行文化輸出。
隨后,隊員又來到了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站內有大批非遺傳承人入駐,并以工作室的方式進行線上、線下教學和非遺作品的展示。“非遺傳承就要‘見人見物見生活’”是工作站的理念,因為在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顧問張冰看來,非遺是一個文化現象的整體,它不僅體現在非遺商品上,更展現在可見、可參與的生活中。據了解,從今年2月初開始,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就通過“非遺live場景直播室”用傳承人在線直播的方式開展工作。皮影戲、掐絲琺瑯、泰山剪紙、中國結藝等多門類非遺傳承人與觀眾線上交流。通過直播,觀眾可以從細節感受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手藝人的匠心和專注也在鏡頭下盡覽無余。區別于以往對各門類作品的了解,直播的方式既讓觀眾了解了傳承人的傳承過程,也全程觀看了相關創作保護非遺文化,傳承傳統精華,可全方位地揣摩一門非遺項目。這個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已在非遺保護的過程中擦出絢爛的火花。
為保護人類珍貴的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呼吁中國藝術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關單位為研究和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相關的工作,重點深入到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地區。保護非遺文化,不僅需要官方組織機構的大力支持,年輕血脈與青春活力的融入也尤為重要。身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保護非遺文化、傳承傳統精華重任在肩!
撰稿|張雪
“青春正風華,文化永傳承”實踐隊
指導老師|楊丹丹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首先登場的諸城茂腔小戲《諸城燒肉》,是最讓本地市民感到親切的非遺項目。諸城剪紙、諸城綠茶、諸城燒肉等非遺項目,也用不同藝術方式,向濰坊市民進行了展示。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