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朱砂紅的“鴻福官帽椅”陳列在展廳中央,剔透而精致,宛如一件當代藝術品。
跟傳統官帽椅的木質材料不同,這把椅子的椅背、扶手與椅座上,都是精雕細作的雕漆工藝,再與剔透的亞克力材質相結合,呈現出古老與現代的強烈反差感。
2023年新年第一天,包括這把官帽椅在內的120件/組作品,集中呈現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這是北京市工藝美術師學院項目近三年的創新成果,涵蓋了雕漆、景泰藍、花絲鑲嵌、金漆鑲嵌、玉雕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
開幕當天,雕漆技藝非遺傳承人李志剛去了現場。這些年,他帶出的學生數以百計,為鼓勵更多年輕人學非遺技藝,他總是帶著他們一起完成創作項目,一起做展覽、參加技能競賽,一起把作品帶上拍賣會。
“雕漆工藝從唐代開始,橫跨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到今天已經有1400多年歷史。”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李志剛說,他從15歲開始學雕漆,已40多年。
雕漆在明清兩朝是皇家宮廷工藝器物,歷來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藝術價值。但到了當代,雕漆一度沒落,直到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批保護名錄,才重獲生機。
“有人覺得,雕漆這樣的傳統技藝,就應該進博物館。以前的雕漆作品,都在沿襲明清時期的造型,確實跟現代人的生活比較遠。”李志剛想,越是傳統的技藝,越是要想辦法融入現代人生活,甚至跨入當代藝術領域。
2017年“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李志剛帶領團隊參與國禮項目,短短數月完成《絲路綻放》雕漆賞盤、捧盒和飾品,細節繁縟的作品驚艷四座。此次展覽的新作《鴻福官帽椅》,是更創新的嘗試。椅子以數控高科技手段與3D打印技術,疊加刀尖上的雕漆技藝,探索非遺技藝應用于日常生活的可能性。
在李志剛的設想中,借助3D科技,未來的雕漆作品也可以實現工業化量產。
千年雕漆的當代興衰
1980年,15歲的李志剛考入北京工藝美術職業高中,開始接觸雕漆。
改革開放初期,像他這樣的初中畢業生選擇傳統工藝專業,更多是一種職業化選擇。他形容那時的自己“就是一張白紙”,并不懂傳統文化,只是從小喜歡畫畫,覺得“雕漆”二字或許跟美術的關系更近一些,選了這個專業。
雕漆工藝始于唐代,南北方皆有雕漆工藝。元明清時期,因皇家對雕漆的需求量增大,雕漆逐漸落戶北京,成了雍容華貴的皇家象征。尤其在乾隆時期,宮廷內的屏風、桌椅以及日常擺件和用品,皆有雕漆工藝。故宮博物院現藏漆器就有1.8萬多件套,足見皇家對漆器的偏愛。
光緒年間,北京曾開辦近代第一個民間雕漆作坊“繼古齋”。解放后,一批分散在民間的雕漆工匠成立了北京雕漆生產合作社,1958年轉為北京雕漆廠,成為雕漆工藝傳承的重鎮。
1983年,18歲的李志剛正式進入雕漆廠。他記得當年工廠里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車間日夜開工,過道上堆滿朱砂紅的雕漆材料和成堆的成品,“當時還是計劃經濟體制,雕漆的出口訂單量特別大。廠里工人有800多人,每天都在加班加點。”
雕漆是“刀尖上的藝術”,早年與景泰藍、玉雕、象牙雕刻一起,被稱作“四大名旦”。雕漆制作工序很復雜,從設計、制胎、作地、髹漆、畫印、雕刻、烘烤、刮磨、拋光等等,足有數十道工序。一件普通雕漆成品需半年,精品制作則需要一兩年的功夫。
上世紀90年代,雕漆廠向市場經濟轉型。因為生產周期長、投資大、管理體制陳舊的諸多原因,行業逐漸萎縮。
“不只是雕漆,很多傳統手工藝都不適應市場經濟的模式,不知道怎么自主開拓市場,面臨非常窘迫的局面?!崩钪緞傉f,當時很多工人被下崗分流,跟他一起進廠的30多位同學,在90年代末只剩下三四個人。原本的800多位工人,壓縮到100多人,生產車間也逐漸壓縮,轉成寫字樓出租,彌補企業虧損?!澳鞘亲罾щy的時候,周圍環境都在劇烈變化,給人心理上的觸動很大?!崩钪緞偟钠拮雍驮栏付荚诘衿釓S工作,他眼看著行業沒落,看著身邊人買斷工齡離去,或是選擇下海經商,徹底改行。
更讓他覺得殘酷和遺憾的是,雕漆行業原本的手藝人就年齡偏大,結構老化。他們好不容易培養出一些年輕人,又遇上行業低谷。上世紀90年代末,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開設雕漆專業,李志剛受邀去做理論和技術指導。他悉心帶領的這批學生于1997年進校,2000年畢業,趕上企業改制的困難期。到了2003年,北京雕漆廠不復存在,第一批學生幾乎全部離開。
“要在一個艱難落寞的行業里面堅持,當時確實是很困惑?!崩钪緞傉f,傳統工藝不但費時費力,工作環境也很艱苦,他之所以堅守,更多是因為熱愛?!暗衿釓S沒了,文乾剛先生組織了我們幾位依然愿意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成立工作室。”李志剛說,文乾剛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在雕漆廠從一名普通工人做到總工藝師,是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2004年,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兩年后,雕漆技藝被評定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堅守在雕漆行業的這批傳承人,等到了新的轉機?!艾F在在北京,雕漆有好幾個工作室。我的工作室有十幾人,最小的學徒20歲,已經完成了新老交替?!崩钪緞傉f,當他獨立出來做自己的工作室,意味著這類作坊式的工作室,逐漸演變成傳統行業在當下生存的新形式。
非遺的當代化
李志剛一直堅信,雕漆工匠手上的刀,代表著內心,“只有把情感投入作品,用作品抓住人心,才能把行業帶動起來。”
他是雕漆行業里最敢于突破的人,曾以一件《漆母》的作品在業內引起爭議。
古代雕漆多是平面雕刻,很少創作圓雕。但《漆母》卻是一件真人大小的雕漆作品,耗費三年創作。作品是一位哺乳婦人的站立雕塑,全身有三種雕漆紋樣,底層的云紋意味著七千年前的漆器初期,中間的卷草紋是盛唐時期的象征,上層車輪裝的現代紋樣則是漆的當代化符號。
用一位母親的形象來致敬雕漆,是源于李志剛親自參與漆農采漆時的感觸。雕漆之難,不僅是工匠的技藝和時間成本,材料本身也是昂貴的自然饋贈。一棵漆樹的整個生命周期只能割出10公斤左右的生漆,古時就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說法?!澳赣H的乳汁撫育孩子,漆樹上流出來的生漆是乳白色的,也孕育著漆藝術千年的傳承?!彼谩镀崮浮穪肀磉_對材料的敬畏,也跨出傳統通往當代藝術的第一步。
這件作品被專家視為脫離了傳統工藝美術范疇,評價褒貶不一。如今再看,李志剛覺得,有爭議才是好事,“一些思維比較傳統的專家認為,這件作品跨度有點大,走到了當代藝術。傳統工藝美術行業的問題在于,大家向來都是互相贊美,缺乏思考和批評的聲音?!?/p>
那之后,他繼續朝自己的方向做各種創新實驗。2016年,他從敦煌藝術汲取養分創作出一系列《伎樂天》,敦煌壁畫人物手持各種樂器,身著盛裝。2018年,他耗時四年,與幾位燕京八絕技藝大師共同完成《燕京八景圖》屏風。
這幾年他想的最多的是,怎么用綜合材料和工藝,讓雕漆融入當代家具,《鴻福官帽椅》就是新的跨界嘗試。他選擇亞克力這種水晶玻璃般透明的材質,以數控的方式加工,胎體用3D打印,每一個部件都精準而嚴絲合縫。椅子的椅背弧度、大小、尺寸,都有精細的各種數據,理論上說,已經可以實現量產。
2013年,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謴偷衿釋I。李志剛正式入職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把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在了學校。他以雕漆專業首席指導的身份,把雕漆專業做到校企共建、產教融合,與教師團隊經過十年探索,形成一套適合當代年輕人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從那時到現在,李志剛帶過的學生數量超過百人。李志剛的兒子李根,也跟隨父母進入雕漆行業,一邊跟父親創作,一邊協助培養更年輕的雕漆工匠。
“雕漆最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我現在越來越有信心,國家從政策和資金上對傳統技藝的支持越來越多,這是特別好的支撐點?!焙芏鄷r候,李志剛把自己當做一名老師,他培養出越多年輕人,這門手藝就能更加長久地留存下去,“非遺的傳承離不開創新,也不離開人,尤其是年輕人?!?/p>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而今年的春節,我特意“尋找”著非遺蹤跡,與它快快地見面,看看它到底長啥樣。大年三十的春晚上,當李子柒小姐姐穿著璀璨的非遺服裝登上舞臺時,我睜大了眼睛驚嘆不已。我看到攤位旁的介紹,原來剪紙也是“非遺”的一種,它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