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界沸騰了!2017最具含金量名單揭曉
11月17日上午9點,首批“大國非遺工匠”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二樓東大廳舉行證書頒發儀式。本次活動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主辦、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承辦,為表彰非遺工作者在非遺保護和非遺傳承上的重大貢獻,首批“大國非遺工匠”認定名單已于近日正式公布。
與此同時,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還將現場出資1550萬元人民幣資助相關項目。全國政協副主席、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劉曉峰、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等相關部委領導也出席了此次活動。
劉曉峰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技藝,是人類滋潤心靈世界、值得倍加珍惜的精神家園,它對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體現出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散發著無盡魅力,其深層原因就在于中國文化本身的自信、耐力和定力。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精湛的技藝,更是扎根于民族精神基礎上的“工匠精神”。現代社會科技高速發展、信息紛繁復雜。能在這樣的社會中,潛心手藝、甘于清苦、追求卓越、傳承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真正的大國非遺工匠、是名副其實的大國非遺工匠,為中國非遺傳人點贊。
在今年十月初,為落實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關于培育中國工匠的要求,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促進中國傳統工藝傳承與振興,主辦方啟動首批“大國非遺工匠”認定申報工作。
本屆“大國非遺工匠”的申報者要符合諸多條件,而且必須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或中國工藝美術行業藝術大師,或是具有獨特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在經過了一個月的公開報名和嚴格審核,終于產生了首批“大國非遺工匠”認定名單,名單如下:
▲名單下載自中國工藝美術協會[2017]232號文件
近年來,非遺文化逐步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此次首批“大國非遺工匠”認定名單的公布,正是為全國的非遺傳承人們注入了正能量,讓非遺傳承人、傳統工藝從業者增加了更多動力。隨著中國大國崛起的步伐日益鏗鏘有力,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也逐漸擲地有聲!
本文內容由古建中國整理,更多古建知識可登錄古建中國(www.gujianchina.cn)。古建中國--建筑文化一站式服務平臺,專注于建筑產業鏈,以古建筑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建筑行業綜合運營服務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