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朱銅輝 濟寧報道
1月17日,主題為“天地合德——孔子博物館過大年展開展”的孔子博物館過大年活動啟動。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實地探訪,感受孔子故里曲阜的濃濃年味兒,體驗特色非遺文化。
孔子博物館過大年活動啟動“本次展覽是孔子博物館連續第四年舉辦過大年展,與前三年側重對文物進行展示的方式有所不同,今年的展覽以年俗為中心,重點展示曲阜民間過年習俗與‘天下第一家’孔府的過年習俗。展覽以時間順序為脈絡,從臘八、忙年、過年到元宵,用沉浸式體驗的方式,引領大眾歡度新年的同時,感受中華文明禮儀和禮樂文化。”孔子博物館專職副書記孔淑娟表示。
為配套此次展覽,孔子博物館邀請曲阜多位非遺傳承人齊聚于此,舉辦“孔博黃河大集”。在黃河大集上,面塑、剪紙、布老虎、尼山硯、楷木雕刻等曲阜傳統非遺項目琳瑯滿目,游客可以在集市上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孔博“黃河大集”面塑在過大年體驗中心,前來游覽的游客在孔子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體驗剪紙文化,制作出兔年新年主題剪紙。在射箭體驗區,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拿起弓,搭好箭,在歡笑聲中體驗孔子“六藝”射藝。“我今天逛了孔子博物館,還學會了剪紙這項技藝,剪出了我喜歡的圖案,得到了老師的肯定,我覺得這個年過得特別有意思,我學會了剪紙以后對我的學習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游客小朋友徐嘉蕙說。
“我剛剛在咱們孔子博物館里特意轉了一下,發現確實和我家鄉有一些不同,尤其是特別有儀式感,傳承了咱們優秀的傳統文化。這邊除夕晚上的第一道菜是涼拌生菜,有生財的寓意,年夜飯餃子是素餡餃子,代表一年肅肅靜靜的。像我家里面就是想吃什么餡餃子就包什么餡餃子,可能和這邊還是有一些不同的。我看到一個蘿卜燈特別感興趣,甚至也想自己親手做一下,還有廟會、趕集等等都是比較有咱們地方特色的文化,像我們外地來的就可以學習到這些。”來自黑龍江的游客王爽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游客展示福字此次“孔博過大年”活動將會持續到元宵節,通過文化遺產活化、現代文化創意等方式,進一步挖掘曲阜非遺文化,全面構筑以傳統文化為核心,將非遺文化與現代文化、現代科技相結合,帶給游客沉浸式體驗感的同時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10月12日上午,“非遺”糖畫制作活動走進了相山區爾雅幼兒園,帶領小朋友們沉浸式體驗糖畫的樂趣及其所蘊含的文化魅力。老師向小朋友們介紹了糖畫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在展示了栩栩如生的糖畫作品后,小朋友們紛紛躍躍欲試,開始親身參與糖畫的制作過程。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