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展覽現場。相城高新區供圖
為進一步傳承匠人精神,捍衛匠心文化,共譜“江南文化”新篇章,1月14日,“元”來今往——元和-平江非遺文化展在蘇州相城高新區元和塘美術館開幕,集中展覽22件非遺作品。
此次展覽包含“非遺在元和”“非遺在平江”“非遺老字號”三個板塊,集中展示了蘇州御窯金磚制作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陸慕蟋蟀盆制作技藝、青銅失蠟鑄造技藝、賞石藝術、面塑、蘇派鳥籠制作技藝、蘇州金銀絲鑲嵌、蘇州剪(刻)紙、蘇州牙雕等非遺技藝及作品,以及采芝齋、龍鳳金店、恒孚銀樓等非遺老字號展品。
其中,蘇州緙絲織造技藝是以蠶絲為原料的高檔絲織手工藝品,以“通經斷緯”的高超技法,使花紋圖案像鏤刻一樣,亦稱“刻絲”或“克絲”。緙絲的通經斷緯技法,起源于新疆地區的回鶻緙毛織物,西漢時傳入中原。宋南渡后,緙絲隨之南移蘇淞。元朝始用金銀線。明清時期,蘇州地區的緙絲業發展到鼎盛時期,形成獨特的風格,并流傳日本。
蘇派青銅器制作技藝是我國傳統失蠟鑄造技藝中的代表性工藝。蘇州青銅器的制作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吳國,仿古銅器則可追溯到宋元時期。明代時,蘇州的仿古銅器便以“蘇鑄”聞名。萬歷年間,蘇州即有銅工胡四“鑄彝鼎等器能仿古,與舊鑄莫辯”。近代以來,蘇州也是仿古銅器制作的重要基地之一,并形成了“蘇州造”的地域特色。
相城高新區(元和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姑蘇區平江街道與相城區元和街道地域相近,人文相親。此次合辦展覽,也是兩地落實去年9月簽署合作共建,助推蘇州市域一體化發展要求,共同譜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江南文化”新篇章的具體實踐。
據悉 ,本次展覽時間為即日起至2月5日10:00—17:00,春節期間1月21日—23日閉館,工作日周一閉館。展覽地點:蘇州市相城區元和塘美術館2樓D展區。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