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蘇定偉
1月8日,“我們的節日春節文化論壇”在四川閬中舉行,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研討中國春節文化的起源和文化符號。成立春節文化研究聯盟,發布“閬中倡議”,將“中國傳統春節文化及相關習俗”納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專家學者參觀落下閎紀念館
《太初歷》恒定春節
閬中成為春節發源地
尋春節之源,到閬中過年。從“臘八節”第一個開啟過年模式,到正月十六“游百病”,閬中每年過年長達39天,以獨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春節文化的無限魅力。自秦置縣起,閬中距今已有2300多年,現存唐宋格局、明清風貌的古城近2平方公里,有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院落100多個。
閬中為什么成為春節文化之源?上古時代,伏羲創制八卦,教人漁獵,居“三皇五帝”之首,號春神、年神。西漢時期,巴郡閬中人落下閎編制了《太初歷》,定孟春正月朔日為立春日(當時稱為寅月歲首),前一日為除夕,除夕的次日為年(春節)。至此,中國春節的時段便固定下來,一直傳承至今。這里是“中國春節文化之鄉”,是天文學家落下閎的故鄉,是張飛駐守過的重鎮,也是袁天罡、李淳風歸隱的地方。
春節老人閬中古城賜福
全球華人的春節:
為何在“正月初一”過年?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表示,中國幅員遼闊,要制定一個通行全國的歷法很難。“《太初歷》是一個相對合理的陰歷歷法,還兼顧到了陽歷的二十四節氣。根據《太初歷》的歷法,陰歷的‘春節’和陽歷的‘立春’,時間差不多都在一年的‘歲首’前后,基本相合,新年和立春時間基本靠在一起,落下閎作為春節形象代言人,符合中國人的需要,可以擔當中國年文化的符號代表。”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博士后游紅霞曾來閬中考察,“所謂春節,指的是上一年的結束和新一年的開始,其基本含義是除舊迎新。這便涉及中國人對于自然更替周期的認識了,春節作為一個歲時節令,是以歷法為基礎的。”真正從歷法上規定了“元月即春節”,將“迎接新年”與“迎接春天”對接。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華夏傳統文化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張啟斌表示,漢武帝采納落下閎等人的意見,把24節氣太陽歷法納入了《太初歷》。包含泥土氣息的民間小歷就一直以“24個節氣名詞”方式,隱藏于皇家正朔系統中長達兩千多年,表面上看,雖只有24個節氣名詞,但是它始終是一部獨立而又完整的歷法。
閬中古城春節習俗坐花轎
閬中倡議:
春節文化習俗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春節文化論壇上,四川大學、四川師范大學、西南科技大學、湖北師范大學、西華大學、西華師范大學、川北醫學院、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等8家機構成立春節文化研究聯盟。閬中市文聯主席任小君表示,聯盟秘書處設在閬中,就是因為閬中有豐富的春節文化內涵,“集合社會各界力量,共同研究和傳承春節文化,讓中國傳統春節文化及其相關習俗生生不息。”
文學博士、西華師大文學院羅文軍教授代表聯盟,宣讀申遺《閬中宣言》。宣言指出,落下閎故里閬中,積累了典型的春節文化和相關習俗,如搶寅水、亮花鞋、游百病等,保存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又是中國春節文化及習俗的一個重要載體。全社會行動起來,大力保護春節相關文化和民俗活動,讓中國傳統春節文化及其相關習俗生生不息。力爭“中國傳統春節文化及相關習俗”早日成功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中華傳統文化光耀世界,照亮全球!
閬中市文聯副主席、《閬中宣言》執筆人之一陳恒認為申遺非常迫切,“春節是全球華人最大的節日,春節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典型的符號,如果我們錯失了這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人心理上就難以接受。韓國搶先申報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我們再也不能丟了春節。”
閬中古城院迎喜迎春
下一篇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而今年的春節,我特意“尋找”著非遺蹤跡,與它快快地見面,看看它到底長啥樣。大年三十的春晚上,當李子柒小姐姐穿著璀璨的非遺服裝登上舞臺時,我睜大了眼睛驚嘆不已。我看到攤位旁的介紹,原來剪紙也是“非遺”的一種,它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