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訊(記者包孟通訊員曾冰)11月29日,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據介紹,本次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相關的44個項目中,赤壁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作為湖北省三個國家級項目之一,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趙李橋磚茶。曾冰供圖
趙李橋磚茶的前身是羊樓洞磚茶,俗稱“洞茶”。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由明代的“帽盒茶”發展演變而來,至清道光年間基本成型。趙李橋磚茶分為青磚茶和米磚茶,其制作一直延續傳統人工渥堆發酵工藝,適應高寒地帶及高脂飲食地區人群飲用。青磚茶沖泡后色澤青褐,香氣純正;米磚茶外形美觀“中國茶”申遺成功,“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入選人類非遺名錄,色澤烏亮,湯色紅濃,香氣純和,味道醇厚。
赤壁羊樓洞景區。曾冰供圖
2014年,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現有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4名,縣級代表性傳承人5名。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唯一傳承保護單位,湖北省趙李橋茶廠有限責任公司的“川”字牌青磚茶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其中“火車頭”“牌坊”牌、“聚興順”牌米磚茶被認定為“湖北老字號”,馳名海內外。
磚茶,養育了一代又一代赤壁人,也見證了萬里茶道上中俄友誼和中國磚茶文化的傳播。
上一篇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曹靜怡)日前,第九批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這批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47項。如今,金華酸茶基地依托婺城區塔石鄉獨特的生態環境,每一道工序嚴格遵循古法,精益求精。從民間技藝到一項非遺名錄,這項習俗濃縮了千年農耕文明的生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