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促進文商(酒)旅融合,支持特色餐飲、旅游商品、演藝娛樂等加快發展,積極發展康養旅游、非遺旅游、自駕露營等新業態。
“貴州非遺文化豐富多彩,報告內容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非遺文化的高度重視,我相信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貴州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將再上一個臺階。”1月15日,作為一名蠟染技藝非遺傳承人,省人大代表、貴州藍錦染藝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義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深有感觸。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數民族文化豐富。近年來,貴州深入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貴州省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傳統工藝保護能力提升,傳承實踐日趨活躍。截至目前,全省有人類非遺代表作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85項,省級非遺代表項目628項,省級以上非遺的傳承人有628名。
省人大代表、貴州藍錦染藝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義蘋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非遺+”產業興起,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在縣城和鄉村開設了非遺工坊和非遺展示館,帶動鄉村手藝人就近就業,助力鄉村振興。
張義蘋透露,以丹寨縣為例,全縣開設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共17個,帶動鄉村蠟染、苗繡、銀飾、竹編、古法造紙手藝人共3000余人實現就業增收。
張義蘋從小學習蠟染技藝,對非遺有著深厚的感情。成立貴州藍錦染藝有限責任公司后,她以公司+基地+個體手工坊+合作社的組織方式,將現代元素融入傳統的蠟染技藝中。2022年11月,張義蘋被評選為貴州省第四屆“貴州工匠”。
“目前,我們公司共有40多名固定的畫娘,累計帶動100多名村民實現就近就業。經過多年積累,公司訂單遍及北京、廣州、深圳等地。”張義蘋說。
“貴州有兩個寶貝,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盡管非遺產業發展迅速,但受疫情影響,貴州的旅游行受到沖擊,產品訂單和游客人數大幅減少,部分非遺工坊也隨之面臨困境,非遺傳承和產業帶動一定程度上陷入低潮。”張義蘋說。
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非遺傳承人老齡化問題突出。張義蘋表示,非遺持續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傳,希望相關政府部門出臺更多激勵政策,鼓勵更多年輕人加入到非遺傳承隊伍中來,推動傳統技藝與現代元素創新融合,更好地傳承發展民族文化。
此外,加強非遺技能人才培訓,加大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拓展力度,創新產品設計,讓非遺產品走出貴州大山,助推村民增收致富,帶動更多群眾就業。
“貴州旅游資源豐富,非遺+旅游不僅在推動文旅融合、滿足多樣化旅游需求方面成效顯著,而且也是拓寬非遺傳承的重要途徑,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相關政府部門可認定一批省級助力鄉村振興非遺傳承人和鄉村文旅非遺展示館,并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支持,扎實做好非遺的系統性保護。”張義蘋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曉飛
編輯 劉娟
二審 楊韜
三審 劉丹
舉報/反饋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讓非遺之光更好點亮鄉村,要完善保護傳承體系。讓非遺之光更好點亮鄉村,要找到非遺更多“打開方式”。新的一年,讓我們共同努力,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讓更多非遺活躍鄉村全面振興大舞臺,添彩助力,點亮鄉村更加光明的前景。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