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監制,中國非遺項目(蜀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康寧授權的“康寧蜀繡數字藏品”9日起上線發行。
康寧在進行蜀繡創作。重慶渝康寧蜀繡研究院供圖
蜀繡作為巴渝非遺技藝代表性項目,在巴渝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次發行的蜀繡系列數字藏品(共6幅),分別是《幽女神思》《國色天香》(2幅)、《眈嘯》《稚趣圖》和《諧和》。這些實物作品由康寧以自創的“雙扣針”刺繡技法,運用兩顆針在一張底料上同時刺繡,同步完成正反兩面不同色彩、不同圖案的異形異色雙繡面。
“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我有責任讓蜀繡為更多人所傳承,讓蜀繡為更多人所知道。”康寧認為,借助科技手段和互聯網渠道傳承非遺技藝,理應成為非遺傳承人的一種責任和認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發展步伐,讓非遺技藝“活起來”。
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擔著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職能。中心主任劉德奉表示,所有非遺技藝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傳承問題,如何讓更多人學習非遺技藝,讓更多受眾喜歡非遺作品,成為擺在非遺保護工作者面前的時代課題。“數字藏品是指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唯一標識的、經過再創作形成的數字化特定作品,包括數字畫作、圖片、音樂、視頻、3D模型等各種形式。每個數字藏品都映射著特定區塊鏈上的唯一序列號,不可篡改、不可分割,也不能互相替代。非遺數字藏品的發行,不僅可以讓非遺傳承人實現經濟效益,還可以讓更多人收藏和傳承非遺作品。”
據悉,此次6幅蜀繡系列數字藏品分兩次發行,首次發行時間為8月9日-8月11日,第二次發行時間擇機進行。每日發行一幅數字藏品,每幅發行數量為500份,其中499份為直購,1份增價拍賣。(向詩佳)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