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版面截圖
1990出生的楊昌芹是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貴州省赤水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經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傳承人。在她看來,赤水竹編不僅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同時也讓她通過竹編直接或間接帶動當地上千人就業,其中很多是貧困留守婦女。如今,赤水有20萬人從事相關產業,很多人像楊昌芹一樣,吃上了“生態飯”、“手藝飯”。
在楊昌芹很小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為減輕家庭負擔,懂事的她在15歲時就輟學打工補貼家用。她先是到一家餐館打工,掃地,當過傳菜師、收銀員,甚至還炒過菜……小小的楊昌芹吃苦耐勞,深得老板賞識,一年里不停地給她漲工資。但是一年后,楊昌芹總覺得自己知識不夠用,她還是想繼續學習。
楊昌芹是一個想了就要去做的人,她懷揣著打工時攢下的部分工資,找到當年最喜歡她的恩師,告訴老師自己還想讀書的夢想。在老師的多方奔走下,楊昌芹順利進入印江民族職業技術學校幼師專業學習。2007年,幼師畢業實習時,17歲的楊昌芹到全國十大竹鄉之一赤水市,向貴州竹編工藝創始人、貴州省竹編工藝美術大師陳文蘭學習竹編技藝。
“竹編工藝做的好壞,全靠雙手和篾刀。”楊昌芹告訴記者,剛開始學習時,她把握刀的力度不準,常常割到自己的手。不服輸的她一直堅持,認真鉆研。她的勤奮、好學,以及對竹編的熱愛和靈性都深深打動了陳文蘭?!皸畈蹖W習竹編非常認真刻苦,也很快能夠領悟到我教給她的東西。”陳文蘭說。
在赤水的學習期結束后,楊昌芹開始自己在家練習竹編,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爸皩W習的是基本的東西,很多深層級的技藝還是似懂非懂?!卑肽旰?,她決定重返赤水,繼續跟隨陳文蘭深入學習竹編技藝。
2012年,在赤水市政府的資金扶持下,楊昌芹成立了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作品包括平面的竹編畫,主要是線條和版畫的山水、人物畫和立體的竹編工藝,如竹編茶具、酒具、燈飾、裝飾和一些小配飾。
“竹子如果賣竹原料,市場價最多值6元錢。但經過殺青、破篾、染色、拉絲、編織等20多道工序后,制作成竹編工藝品,價值可攀升到幾百元甚至幾千元?!睏畈壅f。
隨著市場的打開,公司規模的發展壯大,公司從最開始的4個人發展到106名員工,2019年公司產銷售額達到600萬元,擁有20多個商標、12項發明專利。
為了鼓勵和引導更多的人參與到竹編中來,2019年,楊昌芹在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成立了一個集生產、銷售、加工、培訓等為一體的產學研基地,把培訓班“搬到”鄉村,在這里面對面教給本地農民竹編的技藝。楊昌芹表示,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基地能夠成為到赤水旅游的游客必到的景點之一。
在單親家庭長大的楊昌芹深知留守兒童和老人在生活上的不易。為了解決這一困境,她帶動周邊許多婦女跟著一起學習竹編,能夠留在家鄉謀生。目前,已有100多位農村婦女留在家鄉從事竹編,告別與子女分居兩地的生活。
“楊昌芹一有空,就會來指導我們。”公司員工黃永瓊說,過去在家務農勉強能吃飽,現在跟著她干,一個月能有近4000元的收入。
楊昌芹說:“公司取名為‘牽手’就是要通過竹編牽手更多的人,帶動更多的群眾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p>
作為一名“90后”的苗族姑娘,楊昌芹身上貼上了太多令人羨慕的標簽:22歲創立公司,24歲成為省級非遺傳承人,26歲獲“中國竹編高級工藝美術師”稱號。
但是,楊昌芹的創業道路從來都是不平坦的,申報項目、籌集資金、申請貸款、組建團隊、開拓市場,沒有哪一項來得輕松,最困難時有近百萬元借款?!耙宦纷邅碛龅搅撕芏嗟钠D難困苦,但是我堅信能全部解決?!睏畈壅f。
今年兩會,楊昌芹精心準備的一個議案是“傳統產業和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 她建議:在傳統產業和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上政策給予保障,全力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政策上的銜接,因地制宜,出臺更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優惠政策,讓各地可以依托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根植于鄉村的傳統手工業、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實現可持續發展。
(原文見中國日報5月28日國際版16版,英文鏈接:
https://global.chinadaily.com.cn/a/202005/28/WS5ecf057fa310a8b241158faa.html)
來源:中國日報網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讓非遺之光更好點亮鄉村,要完善保護傳承體系。讓非遺之光更好點亮鄉村,要找到非遺更多“打開方式”。新的一年,讓我們共同努力,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讓更多非遺活躍鄉村全面振興大舞臺,添彩助力,點亮鄉村更加光明的前景。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