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南方日報高州視窗》A03版報道。
日前,高州市第一批非遺工坊認定名單公布,分別是高州市粵奇月餅深薯糕制作工坊、高州市豐盛荔枝干龍眼肉制作工坊、高州市益農竹編技藝工坊。
據了解,3個被認定的非遺工坊都是相關的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通過非遺工坊的認定,可以更好發揮非遺工坊的傳承作用,促進培養更多的優秀傳承人,提升當地居民學習、傳承及弘揚民族民間制作技藝,促進就業和增收,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高州粵奇月餅深薯糕制作工坊生產粵奇月餅。周澤明攝
粵奇月餅深薯糕制作工坊人員大多數來自農村,產品原料也是來自農副土特產。該工坊立足本地,打造出富有高州味道的廣式月餅。而高州深薯糕,取材于高州市本地,500年來高州一直有種植深薯(又名土山藥、淮山)和制作深薯糕的傳統習慣,長期以來深薯糕作為民間小吃備受市民推崇。
高州市豐盛荔枝干龍眼肉制作工坊立足于中國水果第一鎮——廣東省高州市根子鎮,荔枝干、龍眼肉為主打產品。該工坊以“(公司)工坊+合作社+農戶+基地”的形式穩步發展,輻射的種植基地約2萬多畝,成為高州市較具規模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高州市益農竹編技藝工坊農戶正在編織竹制品。周澤明攝
高州市益農竹編技藝工坊以傳承高州市大坡鎮的傳統編織工藝為主,產品獨特,品類繁多。小花籃、帽笠、籮、筐、籃、笠等編制產品,不僅在生產生活中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還具有藝術價值。該工藝常常作為一門手工制作實踐深入到中小學校課堂。近年來,高州市益農竹編技藝工坊解決本鄉村就業人員近百人,培養了數十個竹編技藝傳承人。
【撰文】葉潔
【通訊員】周澤明
【作者】葉潔
【來源】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