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這更印證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
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更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全球200多個國家文化交融,共同進步,使世界經濟、安全、文化駛向快車道。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品質及文化意識,將事物融入文化更能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是我國的發展需求,更是我國向國際展示“中國精神”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極為珍貴的,現今為止,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中國文化作為我國文化的開端并傳承至今,留下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如: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更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皮影、剪紙和針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產物,以傳統文化的形式和文化空間表現出來,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更是研究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源,可以讓當代人民更能認清歷史,學習歷史,將歷史傳承的文化運用到當今社會中。所以保護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當今社會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隨著全球化融合文化的趨勢,我國當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更大的外來沖擊。一些靠言傳身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流失,老一輩的技藝人的技藝無法傳承到新一代非物質文化技藝人手中,使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更有大量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原始材料隨著時間的推移風化和遺失,給當下的非物質文化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影響歷史文化的傳承,所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