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7日至7月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國家圖書館承辦的“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二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在國家圖書館開展,貴州省的苗族蘆笙舞(滾山珠)等7個國家級非遺優秀記錄成果入選展映,是全國入選項目最多的省份。
據悉,今年的國家記錄成果展映月中,全國共挑選了31部關于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紀錄片作品進行展映。包括浙江的紹興黃酒釀制技藝、江蘇的佛教音樂(天寧寺梵唄唱誦)、青海的熱貢藝術等。這些作品是各地非遺保護工作者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全面影像記錄和文獻收集工作的優秀成果之一。
展映排期
2018年6月,首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系列活動在國家圖書館舉辦,我省有3個優秀記錄成果參展,是全國入選項目最多的省份。
貴州入選成果之一——儺戲今年的展映影片中,我省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成果:季克良——茅臺酒釀制技藝、劉澤松——玉屏簫笛制作技藝、羅守全——皮紙制作技藝、王景才——苗族蘆笙舞(滾山珠)、萬政文——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張月福——儺戲(德江儺堂戲)、文道華——彝族撮泰吉等七部綜述片入選,7部作品綜合展現了以本批次拍攝的7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為核心的文化內涵,充分體現了傳承人的生活,走進了傳承人心靈,感受了傳承人的喜憂,集中反映了我省當前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成果質量水平,是繼2018年后再次成為入選影片全國最多的省份。
季克良——茅臺酒釀制技藝
茅臺酒是大曲醬香型白酒,生產工藝分制曲、制酒、貯存、勾兌、檢驗、包裝六個環節。整個生產周期為一年,端午踩曲,重陽投料,釀造期間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經分型貯放,勾兌貯放,五年后包裝出廠。茅臺酒的釀制有兩次投料、固態發酵、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高溫摘酒等特點,由此形成獨特的釀造風格。
劉澤松——玉屏簫笛制作技藝
玉屏蕭笛是中國著名的傳統樂器,以音色清越優美、雕刻精致而著名,它是玉屏當地侗族、漢族、苗族、土家族等多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工藝價值。玉屏蕭笛制作技藝歷史悠久,是傳統手工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玉屏簫笛國家級傳承人劉澤松老師展示親手制作的竹塤簫
羅守全——皮紙制作技藝
羅守全是香紙溝的“古法造紙”技藝傳承人,更是國家級“古法造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羅氏家族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造紙歷史,是當地造紙的主要家族。羅守全是羅氏家族的第三代傳人,他12歲開始跟隨父親到造紙作坊觀看并學習土法造紙,15歲時幫著父親打雜,20歲時掌握了全部的造紙技藝,能夠獨立造紙。造紙需經72道工序,其中很多細碎的工序全憑造紙師傅的經驗來判斷。羅守全造的土紙,略帶竹香,紙張均勻平整,纖維細膩。目前,羅守全已將技藝傳給了他的兒子、孫子。
王景才——苗族蘆笙舞(滾山珠)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原名“地龍滾荊”,苗語叫“子落奪”。它流傳在貴州省納雍縣豬場苗族彝族鄉,是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蘆笙舞蹈之一。
祝緋 攝
《滾山珠》本是用形體模仿箐雞(當地的一種野雞)在山林中嬉戲的一種歡快的蘆笙舞,所以其技巧與形體造型的寫實性較強。表演者頭戴插箐雞尾的帽子(雄性箐雞的標志)或紅線花帽(雌性箐雞的標志),邊吹蘆笙邊舞,顯然是對生活的再現。表演者始終圍繞梭鏢或盛滿水的碗進行舞蹈表演,時而以頭為足,蘆笙舞步與技巧運用難度隨表演進程不斷增加,表現苗族同胞在遷徙途中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排除萬難的驚險場面。而其最具特色之處則在于表演者在舞蹈表演的同時還必須吹奏蘆笙,始終保持笙不離口、曲音不斷,讓笙、舞、曲在整個演出過程中始終協調相伴。
萬政文——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
出生于1951年的萬政文是貴州省臺江縣方召鄉反排村人。他自幼就開始學習木鼓舞,20世紀80年代初在本村組建了反排木鼓舞表演隊,經常帶隊在省內、省外,甚至到國外演出,獲得了很高的贊譽。他積極傳授反排木鼓舞,被人們稱為“苗族舞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反排木鼓舞”的國家級傳承人。
黃曉海 攝
張月福——儺戲(德江儺堂戲)
德江儺堂戲又稱儺戲和儺壇戲,土家人叫“杠神”。是一種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戲劇,也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風俗文化活動。據悉,儺戲淵源于商周時期方相氏驅儺活動。
有專家認為,德江儺堂戲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戲種。“戲劇活化石”、“世界儺戲在中國,中國儺戲在貴州,貴州儺戲在德江”,這是曲六乙等國內外儺戲研究專家的一致看法。
文道華——彝族撮泰吉
彝漢語言釋義翻譯, “撮”為“人”,“泰”為“進化”、“變化”,“ 吉”為“玩耍”、“游戲”、“表演”。從整個演出內容看,“撮泰吉”應翻譯成“人類變化(進化)的游戲”,簡稱“變人戲”。
圖源:阿鋪索卡
“撮泰吉”的主要內容是向后人傳授彝族人民生產生活知識而保存祖先取得的勞動經驗。其內容是原始初民在長期勞動過程中逐漸從猿轉變到人的真實記錄,是模仿古人類進化過程的一種歷史意義上的“情景再現”,令人驚訝地吻合了 “勞動把人類從猿轉變到人”的科學定義。
內容來源:多彩貴州網及網絡
綜合整理: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
上一篇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