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迎新春,學人奮雄程。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在歡度佳節的日子里,孩子們不妨與非遺來個“親密接觸”。
走進廟會·體驗非遺活動
歡歡喜喜過大年,開開心心迎新春。春節是團聚的日子,也是全國各地廣泛開展非遺傳承實踐活動的重要時間節點。據文化和旅游部的數據,我國與春節、元宵節相關的龍舞、獅舞、年畫、剪紙、燈會、廟會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有200多項。家長不妨帶孩子走出家門,去廟會、燈會體驗濃濃的節日氣氛,了解與春節有關的各種非遺項目。
非遺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深深扎根于生活,美化了我們的生活并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民俗學家何大齊出版的《北京的春節》一書,回顧了童年參與的各種傳統春節文化活動。他說,逛廟會的時候欣賞抖空竹、做面具、做風車、看雜耍這些民間文化,不僅是娛樂活動,也是潛移默化的藝術啟蒙、美學滋養和陶冶情操。
視頻分享·展示非遺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跟網絡結合起來可以跨越地域、時間的限制,讓更多人一起體驗濃濃的家鄉年味。今年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六,文旅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共同舉辦“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支持網絡平臺集中展播非遺年俗視頻。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拿起手機,通過直播、視頻等方式,記錄、分享身邊的年俗、非遺傳承活動。比如在北京,可以記錄特色的兔兒爺、糖人、景泰藍、宮燈、京劇,也可以親自動手制作皮影人物、學習用糖畫來傳承甜蜜。吹拉彈唱、煎炒烹炸,都可以上傳網絡,將本土非遺變成全世界都可以觀看的精彩節目。
借助網絡強大的傳播力,可以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去年春節,就有舞獅少年將自己的視頻上傳,受到海內外網友的喜愛。來自廣西藤縣的17歲少年岑東富,從小喜歡舞獅,并與教練鄧文海搭檔苦練技藝。師徒二人“水上高樁舞獅”的高難度動作被上億國內外友圍觀,也讓更多人了解到了廣西的舞獅文化和“年味兒”。
深度洞察·在保護中傳承非遺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生活方式湮滅了,有一些傳統手藝失傳了,一些傳統聚居的村落消失了。一些遺失在時光里的寶貴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呵護。例如,“全國大學生發現傳統村落調研大賽”已經連續舉辦了7年,旨在重新發現傳統村落之美。年輕人深入基層,通過主題沙龍、短視頻、公眾號推文、論文調研等多種方式來展示對傳統生活方式的發現、提出鄉村振興的方案。
前不久,深圳市龍崗區坪地中學開展了一項別開生面的田野調查活動。學生們頭戴草帽、手持紙筆,在教師和社區工作者的帶領下,走進龍崗區客家圍屋建筑,上了一堂“跨越時空”課,了解客家人南遷歷史文化,對古建筑的保護現狀進行調查,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提出自己的建議。通過田野調查,孩子們感受到圍屋建筑的美、客家人的愛國精神,也鍛煉了自己社會研究的能力。
希望有更多年輕人了解非遺,用心領會非遺之美,用自己的方式傳承非遺,并與現代生活嫁接出更加絢麗的花朵。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李崢嶸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閱讀推廣人)
圖源:視覺中國
編輯:吳瓊
而今年的春節,我特意“尋找”著非遺蹤跡,與它快快地見面,看看它到底長啥樣。大年三十的春晚上,當李子柒小姐姐穿著璀璨的非遺服裝登上舞臺時,我睜大了眼睛驚嘆不已。我看到攤位旁的介紹,原來剪紙也是“非遺”的一種,它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近日,在天津舉行的非遺市集上,葉雕技藝非遺傳承人劉學會以時尚創意葉雕作品成功地吸引了大批粉絲。甚至這些年,他還不斷嘗試,將自己對天津的情懷融入葉雕。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