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10月29日訊(通訊員 郭舟 記者 陳詠)28日下午,揚州市汶河小學小銀杏講堂“裊裊清音——揚州清曲”非遺專場活動熱鬧舉行。廣陵區文旅局、教體局、文化館負責人,非遺傳承大師李仲華、柏岐鳳、吳曉嫻、耿堃,揚州知名清曲演員、廣陵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清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范文燾等參加了活動。
現場表演
活動在一曲優美的經典清曲《揚州月》中拉開帷幕。汶河小學清曲社團的演員們唱腔委婉流暢,表演絲絲入扣,驚艷全場。據悉,這個節目曾在第十屆全國少兒曲藝展演中精彩亮相,得到與會專家高度評價。
一絲不茍
活動現場,汶河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楊靜介紹了非遺進校園的相關情況,希望同學們珍惜學習機會,讓厚重獨特、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資源,薪火傳承,不斷發揚光大。隨后,區文旅局副局長溫正國為學校授牌,汶河小學副書記蔡蓓蓓接過“廣陵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基地”銅牌。區教育體育局體育發展中心主任相東向范文燾老師頒發“校外輔導員”聘書。
活潑可愛
活動中,范文燾詳細地介紹了“揚州清曲”的歷史文化源流和新時代的發展,現場示范演唱《聲聲慢》,向同學們傳授演唱技藝。范老師優雅靈動的表演和清音裊裊的唱腔,博得現場陣陣掌聲。
楊靜告訴記者,下一步,學校將充分發揮廣陵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基地的優勢,在小銀杏講堂相繼推出吟誦、木藝、京劇等非遺專場系列活動,增強非遺活態保護和傳承活力,增進同學們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素養,讓非遺真正進入校園,進入課堂,飛入百姓家。
校對 盛媛媛
下一篇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這是海淀區非遺進校園成果展的活動之一,5位非遺傳承人走進課堂,向小學生們傳授非遺技藝。該校多個學生非遺社團展示了學習成果。目前,海淀區已實現非遺進校園全覆蓋。石油附小校長夏明霞表示,該校作為非遺傳承基地校,將持續把傳統文化融入校本課程,激發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