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就是中國的文化遺產日,提起文化遺產大家并不陌生,但是生活中很少看到有人使用此類物品。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早在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就"文化遺產日"的設立下發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
今年是中國第16個非遺日。
非遺文化不因成為收藏和觀賞的工藝品,而應該走進大眾的生活,使大眾的生活更加精致。
精致,并不是用金錢堆積的華麗,而是一種對生活的信念。日常的小小物件,都可以表現生活的用心與精致。
滿月、婚禮、壽慶…從出生開始就注定不平凡。
千篇一律的紙質紅包或微信支付寶轉賬這些形式早就將人情味慢慢削減,送“紅包”附帶這款蘇繡紅包更顯獨特。
適逢端午,婚禮必不可少。早早備起,你就是婚禮中最有文化內涵的賓客。
名片,是一個人的門面,工作的利器。
一個精美的名片夾,既有顏值,又有內涵,生活工作兩不誤。
檀香扇扇骨由檀木制成。制作精巧,留香持久。
融詩情畫意和材美工巧為一體,輕輕搖動,滿室留香。
每天看美的東西,有益于身心健康。經常看非遺的物品,了解非遺在無形中提升了我們的文化內涵。經濟學家丹比薩·莫約講過:“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如果你想擁有精致生活,從來都不晚。
每一個嵌銀絲手鐲都是獨一無二工藝品。它的美給人一種含蓄高雅、安詳恬靜的心靈共鳴。日常佩戴于腕間,給生活增加一份精致。
屏是東方意境之美和過去士大夫的幽雅情懷的表現形式。
真絲手繡屏置于家中,給現代化的家居空間帶來了傳統文化的美。
沏一杯茶,靜靜坐下。看茶葉在杯中舒展、曼舞之美,自己的思緒在茶香中慢慢沉淀。喝茶,是追求一種精致的生活。
非遺文化的表現形式各種各樣,但她的骨子里始終如一。一個地方文化的靈魂,在于生活在此的人們。非遺走進生活,精致了生活,也傳承了文化。
文字版權歸好風光所有,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后臺刪除)。轉載、合作可文末留言或聯系好風光后臺。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