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惠山泥人換上新裝,活躍在世界的舞臺;當輕巧纖細的無錫精微繡出現在精致的表盤里,驚艷了國際友人......我們看到中國傳統工藝正逐步走進生活,煥發出全新的光彩。在第十六個“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我們在惠山古鎮,可以看到“非遺+”的N種打開方式。
惠山泥人
一塊泥土,要經歷繁復的18道工序,那些短暫而美好的瞬間被一一復刻。
無錫精微繡
無論細若蠅毫的文字,還是寸人豆馬的圖案,都形神兼備、意趣無窮。
留青竹刻
“以畫法制竹”,在秀媚雅潔之中透出挺拔遒勁、蒼深雋永的藝術風骨。
惠山油酥餅
色澤金黃,味道咸甜適中,口感酥松宜人,風味素香獨特。
除了這些惠山古鎮特有的非遺文化,還有宜興紫砂制作技藝、腳踏年糕、麥稈畫、無錫剪紙、內畫、太湖船點、糖畫、面塑及非遺文創等多個項目的現場展示及體驗活動。
由無錫市錫劇院帶來的專場演出也同期開展。經典戲曲選段《秋香送茶》《十二月花名》《嫁媳》等精彩紛呈。錫劇以唱為主,曲調優雅抒情,生活氣息濃厚,別具江南水鄉風韻。
舉辦“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非遺展,宣傳普及無錫非遺項目、傳承人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集中宣傳展示無錫近年來非遺工作的重要成果。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將非遺融入生活、服務人民、服務社會。
(記者:葛嘉岑)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