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能夠為旅游業注入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促進旅游業更好發展;能夠在旅游中進一步提高非遺的可見度、影響力,促進非遺的傳播和合理利用,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旅游的優質資源,旅游是傳播非遺的重要渠道,兩者融合發展有著深厚基礎和廣闊前景。推進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展示非遺時代魅力,彰顯非遺時代價值,既是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目標,也是二者深度融合發展的路徑。因此,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強化非遺的四個轉化,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化溢出效應。
一是資源轉化創新。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首先要在守正的前提下,將非遺這一文化資源轉化成旅游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了語言、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手工技藝等多種類型。非遺蘊含了豐富的科學、技術、文學與藝術價值,是“天然”“優質”的旅游資源。推動非遺資源的旅游轉化,必須堅守非遺的內涵,挖掘非遺的時代價值,創新非遺資源轉化路徑與形式,充分體現非遺的文化和旅游“雙重資源”特征,發揮非遺類型豐富、數量龐大的文化大國優勢,為新時代非遺創新性保護傳承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二是場景轉化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對憂樂、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與態度的表達,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斷發展流變,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處于創新發展過程。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非遺存在的條件發生了根本變化。因此,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必須強化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特征,加強非遺的旅游化場景轉化創新。因應時代需求變化,突出非遺的“非物質屬性”的同時,突破物質形態的藩籬和局限,創新非遺展示、解說、演藝、體驗等場景和非遺+景區、度假區、鄉村旅游、研學旅游等融合發展方式,“原汁原味”地表達非遺的內涵,形成豐富多彩的旅游休閑產品,讓人們在旅游休閑過程中,真實地了解、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們保護傳承非遺的參與感與認同感、自覺性與主動性,以此傳承非遺所蘊含的宇宙觀、天下觀、民族觀、自然觀、歷史觀、社會觀、道德觀等。
三是商品轉化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成于先輩們的生產、生活,記錄生產生活方式、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等,刻畫了豐富的民族性、地域性、行業性的技藝、經驗、精神等文化基因,也形成多彩的物質性產品。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必須從“樣式土”“形態笨”“功能弱”中,深入挖掘非遺蘊含的手工技藝、審美理念等中華文化基因,結合當今消費與技術變化,強化非遺的商品轉化創意創新。推動以“國風潮”為主題的文創設計,以此豐富旅游商品、紀念品體系,增強旅游商品的文化內涵,充分展現非遺的文化魅力,激發非遺傳承活力。
四是機制轉化創新。在現代化、科技化的沖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脆弱性不斷凸顯。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不僅是推進非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非遺保護的一種主動選擇。因此,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必須在深入落實代表性項目制度、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區域性整體保護制度、傳承體驗設施體系、理論研究體系等保護傳承制度基礎上,強化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機制創新。重點加強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過程中涉及的場所許可、項目投資、再創作與產品研發、創業與從業人員扶持等機制創新,統籌推進非遺研究、保護、傳承、利用、傳播等工作,形成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的主動保護與發展局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核心的活態遺產。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不僅可以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彰顯非遺時代價值,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任務。
(作者:寧志中,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中心總規劃師)
舉報/反饋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