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11月17日訊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諸多老字號中醫藥企業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承擔起傳播傳統文化的責任與擔當,更在繼承文化內核的同時不斷探索創新路徑。
依托文化大省山東豐富的非遺資源,“好品山東”里的“非遺寶藏”網絡主題活動聚焦省內代表性非遺項目,通過深入采訪全景呈現“好品山東”品牌建設下的非遺保護傳承成果。
百年品牌傳承千年文化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在發展和繁衍過程中形成的原創科學,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識。濟南中醫藥歷史悠久,資源豐富,人文厚重,自古就有“泉城無閑草”的美譽。
宏濟堂從1907年創立至今已有115年歷史,產品涵蓋中成藥、中藥飲片、原料藥、膠類中藥、功能食品。據《山東省老字號志》記載,扁鵲曾在宏濟堂制藥園區內的玉泉山一帶采藥,并留下了許多傳說,為濟南厚重的民族醫藥文化增添了鮮活的一筆。
2021年,宏濟堂中醫藥文化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承自悠悠歷史,宏濟堂中醫藥文化有著重要的文化內涵,包括選材、藥物制作、用人、經營等多個方面有著獨特的文化體系。《山東省志·醫藥志》載,“宏濟堂阿膠1914年獲山東全省物品展覽會最優等褒獎金牌,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金牌獎。”宏濟堂也是我國首批中華老字號、中華民族醫藥百強品牌。
上世紀70年代,宏濟堂通過研發人工麝香酮,解決了我國中成藥制作過程中麝香供應量無法滿足需求的難題,讓數百余種傳統中成藥配方“起死回生”。“人工麝香研制及其產業化”項目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新時代,宏濟堂阿膠選用國產驢皮,通過脫氧核糖核酸(DNA)技術對驢皮張張檢測,以追溯體系保障藥材道地,保證產品質量。2022年,宏濟堂入圍首批“好品山東”名單,繼續弘揚傳播傳統文化,不斷探索創新路徑。
作為我省中醫藥領域重要的百年制藥實體企業,宏濟堂歷經百年傳承發展,如今已擁有151個藥品批準文號,產品涵蓋中成藥、配方顆粒、中藥飲片、原料藥、阿膠及健康食品,有10大劑型、10個獨家產品。
實現傳統文化“兩創”發展
隨著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崛起,傳統中醫藥也乘上科技的“翅膀”。宏濟堂以數字化培育新動能,推動中醫藥與現代科學融合創新發展,將傳統中藥煎煮工藝匹配數據化、物聯網技術,使傳統工藝精髓和現代技術深度融合,采用大數據、區塊鏈、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成智慧中藥房,并作為全國試點進行推廣。利用現代化設備,診治、開方、審方、煎制、配送的快速通道就此打開,采用遵古法炮制的中藥制劑可以通過藥房直接送入患者手中,極大地帶來便利。百年老字號品牌正在乘風而起,讓傳統中醫藥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發展,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力。
與此同時,通過研發創新與大數據應用,加大對優秀傳統技藝傳承創新和優秀中醫藥文化保護力度,實現了中醫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宏濟堂中醫藥文化上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宏濟堂中醫藥文化旅游景區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和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千年中醫藥再次展現出時代光芳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為我國醫藥健康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宏濟堂制藥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通過康養文旅等可見可觸可感的方式,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結合,將創新發展和市民需求結合,開發了多條旅游路線,游客可近距離觀看中藥炮制技藝,種植采摘中藥材,親自動手熬制阿膠,讓非遺在當下實現新的展現、活的應用,更實現了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本網記者)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據了解,此次被授予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崖柏根雕,還有專門的收藏協會名為保定市崖柏收藏協會,該協會于2021年4月份成立,協會的成立使保定市崖柏行業有了專業的協會指導,眾多喜歡崖柏、收藏崖柏的市民也有了專業的知識交流平臺。除此之外,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